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21-07-30 18:45:01毕业论文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毫无疑问地应摆在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首位,专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出发点与落脚点的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实践转换的更高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和新载体,应当作为一个完善专业教育的新切入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途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促成三者融合,并通过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得以付诸实践,对于构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极为必要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给出答案,即“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简短的一句话已经涵盖了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应用技能素质。由此对应到高校的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为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促成三者之间的融合,并通过新型的课程体系得以付诸实践,对于构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极为必要的。

1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1.1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先成人,后成才。”总书记多次强调大学生要用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装备自己,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去引领学习生活和实践。高校应当紧紧围绕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自觉地把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二者结合起来,把“治学”与“为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1]专业教育的初衷是通过系统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人才[2],高校一般都是以此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将人才培养过程的重心放在专业教育上。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必须结合师生联系最密切、对学生影响最直接的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的有力补充,也是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其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不过这个意识形态目的在专业教育中具备一定的隐在性和融入性。

1.2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

当前,创新创业已经成了时代主题。近年来,高校从多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基础薄弱、模式匮乏、课程设置有待改善的问题[3]。创新创业教育不单单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技能,更主要的是素质培养和道德培养,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其实质就是以创业活动为载体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体验创新的感受、激发创新的热情、提高创新的能力[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进创新创业教育中既是必要也是必然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包括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和道德观内容,无不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智力支持、方向指引与信念支撑。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开发时代价值,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新型载体,最大限度地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这既是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及目标发展的需要,更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其自身的教育实践性和主体性特征,使其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上能够发挥重要功效。

1.3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

广义的“专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是同义的,狭义的“专业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它是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做准备的高等教育。[5]专业教育,顾名思义,它的内涵集中体现在“专”字上,侧重于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因此其本身是具有一定的职业倾向性的,因此,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区别其他普通教育的最大特征,是高校人才培养最基础的部分,可以说,一切脱离了专业教育的大学教育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创业教育侧重于培养具备创新素质(如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技能、创新思维等)和创业素质(如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策划能力等)[6]的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是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必要准备,创新创业教育要想摆脱“华而不实”,就必须依赖于专业教育;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本就是在专业教育基础上的一种更深层次、更具体化的教育形式,它的出现改善了传统专业教育的单一模式,应当作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新动向的一个切入点。从健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角度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尤其是要穿插于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当中,把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新内容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构建融合的全新体系。

1.4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三者的融合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毫无疑问地应摆在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首位。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涉及方向问题和原则问题,必须毫不动摇地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其次,专业教育作为大学教育,区别于一般教育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其定位是培养高精尖人才。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以培养实用人才的专业教育开始,直至今日,即使我们所说的“通才”,实质上也还有自己特定的学习与研究领域,大学分学科或专业培养人才仍是一种必然选择[7],因此,专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的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最后,专业教育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将专业教育真正付诸实践,而不是停留在谈实践的阶段[8]。因此,与时代结合的新产物——创新创业教育,其作为专业教育实践转换的更高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和新载体,应当成为一个完善专业教育的新切入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途径。

2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交集的集中点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专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实效性的新切入点。这种融合的教育理念,通过系统的课程体系体现如下。

2.1“大思政”课程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的特色,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独特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地位的标志是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石,统领整个教育[9]。必须将思政基础课程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合起来,形成综合的“大思政”课程体系。高校的思政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等内容。当然,仅有这些课程内容显然是不够的,一是由于社会发展的时代性需要将其新动向、新要求纳入思政课程体系中,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实践性要求其必须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最大化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因此,在这个“大思政”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拓展课程,诸如以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业精神教育、创新意识教育、生态教育等内容为填充的诸多课程。将通识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识教育课程的范围极广,涵盖自然、社会、艺术等学科诸多知识领域,将通识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既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知识性,又能体现价值导向性,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结合自然学科的科技发展史,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以及形成正确的自然观;结合社会学科的历史课程,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结合艺术学科的赏析课程,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等。具体还是要借鉴高校自身的专业特色、师资力量来挖掘。在与通识课程结合的基础之上,把选修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有力践行。与通识教育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领域覆盖面广,学生选择的机会多,每个学生都能享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权、主动权,不必再按照传统的课程模式塑造自己,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与特长。当然,这里我们强调的必须是作为通识课程的思政课程,一方面,必须牢牢守住高等学校“两课”的红线,按照国家教育部最新修订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来严格执行;另一方面,只有结合了通识课程后,才能扩展出多种课程类型以供学生自由选择。通识课程体系的打造还要把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作为中心任务,同时也要兼顾专业界限,即专业课程的相近性。要想真正发挥课堂教学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就必须做到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一切教学的全过程,真正的“大思政”课程体系应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当然,专业教育、专业课程也不能“事不关己”,要想真正做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专业教育要强调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观的同频共振,在专业授课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科学思维与科学素养的培育,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2.2“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游离在专业课程体系之外,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一些公选课、讲座或是一些竞赛的第二课堂上,应当纳入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构建一套整体的、系统的“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这个课程体系之下,课程内容涵盖了专业课程、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创新创业专业课程等所有课程,课程设计融合了创新创业的内涵及专业的特色,真正实现了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要增加创新创业类的通识课程,并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主要包括三类:即创新创业基础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主要传授创新创业基础知识,以期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培育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旨在挖掘学生的兴趣特征、性格特点,来帮助学生确立个人发展目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帮助他们正确规划学习生涯、明确未来职业选择;就业指导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熟悉国家的就业政策,了解社会职业信息,认清就业形势,转变择业观念,科学定位个人发展方向,提升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本就是专业教育的一种扩展与深化,事实上,我们也不愿看到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全是与所学专业毫无关联的职业,因此,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不可能完全分开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还必须依托专业学科来开发,才能不至于偏离中心。例如,工程类专业开设“工程与创业”“建筑与创新”类课程;农业类专业开设“互联网+农业创新创业”类课程;医学类专业开设“医疗行业创业市场营销”类课程;法学类专业开设“企业法律咨询”类课程等。此外,在学校自身专业特色、学科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之上开设以“X+创新”“X+创业”为主要框架内容的创新创业类课程,这类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开设旨在充分利用学科专业的优势,立足于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专业本身,即在专业教育的教学计划中增设有关创新创业类的课程。

2.3“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除了课堂教学这样的“第一课堂”之外,“第二课堂”也是高等教育的又一重要载体和主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互为补充。“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在高校教育实践中,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应用技能素质的“第二课堂”活动,同样应视为“课程”,都是高等学校完整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需要将“第二课堂”内容真正做到课程化,并按照内容性质划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同时明确学分制,不再仅仅是做表面文章。“第二课堂”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为出发点。我们不否认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理论说教的教育方式反而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第二课堂”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以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对学生身边实例的分析,采用学生互动、情景模拟、榜样进课堂、邀请知名人士讲座等多种方式,注重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发挥课外活动、经验分享、团体咨询的作用,创设一系列旗帜鲜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要为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实践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第二课堂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实践载体[10]。当然,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还要充分利用好专业教育的实践资源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战训练应当与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充分整合校内优质资源,利用校内创业实践基地和孵化基地。不断构建融合学科专业、学生特质、办学特色、市场需求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创业沙龙、实体企业经营体验、创业基金项目等实训课程,真正地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进行技能上的实践演练,在实践中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同时注重加深校企之间的合作,安排创业创新骨干学生去企业实习,由企业提供项目、校方提供团队进行项目实施,对于优秀的项目,高校可以直接与企业合作进行孵化和项目对接,使之得以产业化。

参考文献

[1]白翠红.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功能耦合的审视[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35(4):100-104.

[2]谭小芳.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人才培养[J].湖北社会科学,2010(11):170-172

[3]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5(4):99-103.

[4]陈妮,袁建辉,等.探讨基于哲学视角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6(4):74-76.

[5]谷建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理论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6]尚大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15(9):86-90.

[7]文辅相.我国大学的专业教育模式及其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0(2):5-10

[8]王凤红.对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8):5.

[9]王占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J].教育研究,2017(8):25-31.

[10]吕宏凌,陈金庆.大学生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6,5(10):79-81.

作者:赵亮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党委统战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