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古代文学育人内涵和路径

2021-09-29 13:10:01毕业论文

【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精到安排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单元结构,中国优秀文学大量融入,为小学语文学科育人提供了新的切入口。该文论述了中国古代文学育人的内涵及育人的功能与路径,强调保持好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之间的平衡,在学好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人格。

【关键词】古文;语言;育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前言”指出:“语文课程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精到安排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单元结构,中国优秀文学大量融入,为小学语文学科育人提供了新的切入口。

一、中国古代文学育人的内涵

(一)传承中国经典,理解文化密码

中国的语言文字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久远的文字之一。统编版教材中收纳的大量中国古代文学,为孩子们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提供了范例。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学习诵读、理解、积累,传承中华经典;学习欣赏、联结,感受其中蕴含的美丽意境,揭秘其中文化密码。

(二)实现语言建构,精确语言运用

中国古代文学经受漫长时间的考验,保存了许多获得公认的珍贵作品,其语言文字的典型性和表达的规范性,对学生的语言建构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榜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孩子积累语言,通过模仿进行语言实践,在反复运用的过程中,逐步达到精准贴切。

(三)促进思维发展,培养思维品质

小学阶段孩子思维的发展,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小学语文教学对孩子听说读写等多项语言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的过程。古代文学以其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内涵,给孩子在内容理解、信息处理、情感体悟和实践运用上不断提升,优化了孩子的思维品质。

(四)提升审美鉴赏,发展个性创造

古代文学以独特的样态和韵律,给孩子们语文学习带来了愉悦、情趣。反复涵泳、吟唱唤醒了孩子们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多番咀嚼、体悟,滋润丰盈了孩子们的内心。

二、中国古代文学育人的功能与路径

(一)独特样式凸显民族风

古代诗词和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129首古诗词,15篇小古文,她们样式独特,简洁又富有内涵,整齐又具有节奏,再辅以汉字特有的美感,传递出特有的中国风。行款美 现代课本中的古诗词都以横排形式呈现,但在许多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中,都不约而同地恢复古诗文“原貌”,将无标点竖排形式展现给孩子们。一位教师执教《长相思》,在朗读时将这首词以竖排形式呈现,让学生反复诵读。竖排书写形式是中国书法特有的,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孩子们领略“牵连呼应,笔断意连”的流畅之美和古朴之美。汉字美 课本中呈现的汉字都是印刷体楷体,有些教师在呈现上独具匠心。特级教师姜树华在海门东洲小学展示了《杨氏之子》的精彩教学。《杨氏之子》是南宋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的一篇小古文。在上课之前,姜老师电脑上拷贝了课件,安装了隶书字体。为什么这样安排?这个问题在第一个“背诵”的教学环节得到了解答。用隶书呈现了这篇小古文的竖排无标点形式,明确告知学生:这种字体叫隶书。一位同学朗读全文时并没认出几个字,他的“读”其实就是“背”,那几个认得的,是给孩子背诵的提示。学生认不认得“隶书”并不重要,关键是知道了隶书,正式与隶书见面了。音韵美 每首诗词都是一首曲子。虽然许多诗词的曲谱、乐调失存,随着人们对古典诗词探索越来越深入,古典诗词歌曲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越来越多的老师将吟唱诗词移植到课堂,让学生在领略诗词深入内涵的同时,感受到诗词特有的音律美。《长相思》教学的最后环节便是让孩子吟唱这首词。在孩子们童声吟唱中,诗词魅力激荡着每一个人的心。

(二)品味言语感悟民族魂

中国古代文学中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结合作品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经历,通过品味语言,能更好地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奋进美 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通过品读上阕“山一程,水一程”想象、体会行军之艰难辛苦;通过下阕“风一程,雪一程”的阅读,感受思乡孤寂之苦。有些老师教学到这里就终止了,有位老师教到这儿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思乡思亲,还要离乡行军呢?”在这一问题的驱动下,孩子们掀起了头脑风暴,有的说被迫,有的说无奈,还有的说军令不可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师抓住时机,给出纳兰性德的生平资料:文武兼修、一等侍卫……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讨论结束时,一位渴望建功立业的纳兰性德形象水到渠成地树立起来。仁爱美 比较阅读是教师们经常使用的教学策略。教学《杨氏之子》时,姜树华老师也使用了这一策略。他在学生读懂了杨氏子的“聪、慧”后,又带着孩子探讨“甚”字。在《世说新语》中有二十几个写孩子故事的,只对杨氏子用了“甚”聪慧,为什么呢?问题抛出后,姜老师出示了《孔文举七岁》《张吴兴八岁》两个小故事,让孩子们读完再来回答问题。经过阅读和讨论,学生终于明白:相较于孔文举的针锋相对,张吴兴的出言不逊,杨氏子的回答更显平和、机智,突显了杨氏子身上的仁爱谦和之美。幽默美 五下《杨氏之子》中的孔君平,偶然遇到杨氏子,碰巧招待的水果中有杨梅,于是逗趣地问:“此是君家果?”既是玩笑之言,当以逗趣回之:“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问一答中尽显智慧与幽默。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中国人并不缺乏幽默感。

(三)实践语言激发民族智

古代文学中的一个个故事蕴含着大智慧。要引领学生在语言阅读中感受智慧,在语言运用中发展智慧。想象智统编版教材中的古文和古诗词一样,语言简洁却意韵深远。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体会深远的意境呢?要靠丰富的想象。《伯牙鼓琴》中对琴声的描写只有“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两句,其中的意境就藏在“巍巍、汤汤”这两个叠词之中。教师借助“泰山”“流水”的视频、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品味,想象琴声之中饱含激越磅礴,浩渺翻腾,再通过朗读展现出来。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语言的运用,教师引导孩子们想象琴声中还能听出什么?按照“巍巍太山、汤汤流水”的例子再说几个。“徐徐清风、皑皑白雪、潺潺流水、潇潇春雨……”优美的词语一个接一个从学生口中流淌而出,伯牙的琴声变得更加丰满了。应对智智慧的闪现往往就在应答之间。《杨氏之子》中面对孔君平的玩笑“此乃君家果”,杨氏子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子秒回妙答之中透着大智慧。学生是否真的明白这份智慧呢?老师引导学生“如果来的是黄君平、李君平、姜君平,杨氏子又该如何应答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未闻生姜是夫子家菜?”在语言运用中,学生真正明白了杨氏子的“甚聪慧”。计谋智 《西门豹》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文中的西门豹尽显超凡智慧。课后习题“西门豹惩治巫婆官绅的办法好在哪里?”就是引导孩子感受西门豹的智慧的。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的难点就在于如何理解西门豹的做法对百姓的意义。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师设计了实践性题目:“当巫婆被扔进河里却没有再上来时,老百姓想:_________________;当官绅头子被扔进去还是没有上来时,老百姓想______________;当其他官绅磕头求饶时,______________;最后,老百姓们明白______________。”在这样一个推理想象的过程中,学生清楚地感受到西门豹的人物形象。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在育人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但“小语姓语”,如何掌握好“度”,保持好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之间的平衡,在学好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人格,应是我们不懈探究的方向。

作者:罗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