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农村金融服务质量提升成效

2021-10-07 21:10:01毕业论文

摘要:金融服务质量对促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影响,现代金融科技发展促进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拓宽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边界,但受到农村交易信息数据缺少、农村经济主体认知局限等方面的制约,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还存着一定的短板,服务质量还有待加强,需要从征信体系建设、产品服务创新等方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科技;质量提升

在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我国农村工作的重要转移。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服务,金融服务质量提升在支持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以及“三农”绿色金融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地位。目前,金融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发展推动了现代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农村金融服务要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效用,就需要结合金融科技的发展,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一、金融科技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取得的成效

(一)降低信息不对称,增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随着网络的普及,农村网民正在快速增长,信息技术的推广与运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服务机构与农村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在,农村用户只要通过网络或者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支付,消费信息就可以被大数据所收集,而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评估,就可以完成其信用记录。一旦客户有资金或理财方面的需求时,金融服务机构可以通过对其信用信息进行分析和风险评估并做出决定。这样,农户或农业经营主体就不会被一味地排斥在金融服务之外,增加了其获取正规金融服务的可能性。

(二)降低长尾效应,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在传统金融模式下存在金融排斥的现象,也就是弱势群体很难通过正规渠道获得金融服务,原因在于金融机构要服务农村用户需要增加服务网点,出于经营成本和资源配置的原因,基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逐利的原则,导致农村的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始终是正规金融服务机构排斥的“长尾客户”。金融科技的发展使得金融服务可以突破空间和成本等的限制,数字化技术使得以往不被关注的“长尾客户”纳入服务对象。与以往相比,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更广,所能提供的金融产品更多样,金融产品使用更便利,金融科技的应用使农村主体享受到金融发展的红利。

(三)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服务偏远和农村地区的成本与风险不匹配,因为农村业务规模相对较小,而服务成本的却相对较高,同时征信信息缺失导致违约风险高,无法取得足够的收益。这种情况导致面向农村的金融服务即难获得又成本较高,金融服务效率低下。金融科技的应用与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升级,网络平台交易越来越多地取代了物理网点的交易,农村金融服务对人员和设备的需求大大下降,金融服务的经营成本下降,交易的时间成本减少,金融服务的门槛降低,金融资源可以快速转移,金融服务的效率得到大幅的提升。

(四)减少服务盲区,拓宽金融服务的边界。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那些偏远地区的人们不再需要通过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来获得所需的金融服务。目前,面向农村用户线上金融产品种类在逐渐增加,而且各种金融服务和产品的门槛不断降低。金融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促使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容易获得,即使地处偏远的地区,依然可以通过网络实现金融产品的购买消费。互联网交易和手机支付缩短了城乡金融服务差距,利用新型技术的产品创新使农民享受到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触及的服务盲区得到有效填补。

二、金融科技发展凸显农村金融服务的短板

(一)农村主体的金融交易数据不足,征信体系有待完善。农村和农民是传统金融模式下的长尾市场和长尾客户,其金融交易种类和数量都相对有限,金融数据信息量不足,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当数字技术应用于现代金融领域,金融交易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交易的信息收集更加便利,但在受农民认知的限制,他们对网络金融交易还存有一定的不信任感,利用网络进行的交易相对较少,因此所收集的农户或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信息就缺乏核心数据信息,其征信体系所收集的征信信息比较简单,信息有效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农村现行的征信制度无法满足农村经济主体对现代金融征信服务的高层次要求,征信体系亟待完善。

(二)农民对金融科技的认识不足,金融意识和素养有待提高。数字科技催生了现代金融的新型业态发展模式,互联网技术的推广是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新生事物的发展要受到民众的文化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相较于城镇而言是偏低的,其接受社会信息的充分程度和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的能力和意愿偏低,使用数字设备的意愿和能力有限,这些因素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通过互联网被接受的程度。此外,农民对现代金融服务的政策以及数字金融产品的流程、条例和优缺点等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进一步阻碍了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推广及应用。

(三)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不足,服务质效有待提升。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匹配农村居民和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比较少,金融机构没有针对这部分群体的创新产品与服务。农村经济主体多是围绕种养殖业,其收益多半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且由于农产品的同质性,其市场议价能力较低,因此农村经济主体面临的市场风险也比较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保障农民收入稳定,需要金融服务帮助农村经济主体对抗风险。但是目前,面向农村的金融服务还多以基本的存取款、支付结算等金融产品为主,支持农业的信贷主要以小额贷款为主,信贷产品较为单一,且额度小期限短,不能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实际要求。

(四)农村金融服务的专业人才短缺,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金融科技改变了金融行业的发展态势,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业态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发生极大改变。现代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趋向于复合型,要求其掌握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具备金融业务的能力,同时要求还应具备有一定的网络思维,掌握互联网应用知识,具备风险防控的能力。与城市相比,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环境相对简陋,基本设施尤其是互联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和培训晋升的机构都相对落后,复合型的高素质专业人员更倾向于城市金融机构,因此很多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偏低,业务能力水平不高,金融服务效率低下。

三、金融科技背景下的农村金融服务质量提升建议

(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农村金融征信体系的建设应首先建立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只有充分的基础保障,才能确保征信信息能够充分被收集,征信体系才能确保有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本公共网络的建设力度,加强移动智能终端和物联网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其次推动建立专业的农村金融数据公司,为农村经济主体建立信用档案,推动社会力量为金融交易主体提供信用评估服务,以互联网交易平台的数据资源发展征信业务,推动建立新型征信机构。同时服务本地的农村金融机构可以相互交流信息,在内部形成信用信息系统,建成金融机构内部统一的征信平台。建成面向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全面的征信系统,构建多种类型征信机构参与其中的征信体系,有助于降低农村金融交易的风险,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广泛开展金融业务,有效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

(二)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培养农村居民的金融意识。现代科技的发展注定金融服务会越来越多地依托网络开展,农村主体要享受现代金融服务,就要加强金融知识,提高金融意识。对农村主进行知识普及与教育,需要从宣传教育和习惯养成两个方面着手。宣传教育主要以金融知识普及为基础,帮助农民能够掌握基本的金融常识和互联网金融的操作方法。宣传教育的开展应该有所区分以保障有效性,以各类人群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宣传教育。习惯养成主要是引导客户使用现代化手段获取金融服务,并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了解,逐渐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黏性,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

(三)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效。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应围绕农村金融的需求展开,应该根据当地农业的特点,因地制宜地提供适合本地居民需要的金融产品,比如提供针对本地特色产品的信贷服务,采用动态的信用评价机制,满足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个性化的资金需求,改变在传统经营模式下的信贷担保机制,加强对信贷信息的整合与处理,降低信息不对称对信贷发放的影响,提高农村农户的信贷获得率。此外,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推进以电商平台为基础的金融服务模式,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将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上下链条联结在一起,通过构建全新的风控模型,发放各种类型的电商平台贷款。引入新型业务因素可以加强农村经济交易的金融数据积累与沉淀,满足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四)加强培养与培训,提高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素质。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应从培训和培养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培训是加强对现有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尤其是针对金融科技的业务操作技能,风险管控制的意识与方法,也应包括对新兴技术和业务的基本理论常识培训。同时,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鼓励员工进行专业方面的自我进修和提升。培养是高校加强农村金融人才的培养与输出,注重农村金融方向尤其是农村互联网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重点是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向农村金融输出高素质从业人员。从金融机构内部和高校人才供给两个方向着手促进农村金融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水平提高,从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效。

参考文献

1.郭震洲.技术创新打造数字普惠金融核心竞争力[J].清华金融评论,2017(2).

2.黄益平.普惠金融难度大,互联网金融解决了痛点[J].金融经济,2016(9).

3.李高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路径[J].中国金融,2020(2).

4.唐详.农村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金融,2019(06).

5.周南.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路径[J].中国金融,2020(23).

作者:李晓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