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学校体育人文精神培养路径

2021-12-07 11:45:01毕业论文

摘要:具身认知理论重视身体活动方式和运动体验,强调身体对思维和认知过程的作用,为学校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和完善自身建设发展过程中带来新思路和活力,促进体育育人本质的转变。本文运用文献研究和归纳法从社会形势、学校教育等维度对当下青少年人文精神迷失和具身理论下对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行分析、思考,研究认为:当代青少年长期“离身”状态导致完整人格的边缘化发展和人文精神的迷失;学校体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应重构身体观念,强化具身学习;学校体育在对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应注意内外联动治理,实施具体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上的人文关怀、将德育工作贯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等问题。

关键词:具身认知;学校体育;青少年;人文精神;路径探析

人文精神是人的一种自我关怀,集中表现为对人价值、追求等的关切,关注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是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后疫情时代下,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与人文精神的塑造[1],青少年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人文精神的关怀在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根本任务[2],青少年实现全面发展是身体与精神合一、相辅相成和完整统一的自我。学校体育以其身体活动为主的独特方式,能构建学生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的强烈的联系[3],以身体“激活”心理感知,塑造良好品质,对人文精神高度重视和对理想人格的全面塑造。面向物质文明飞速发展和精神文明缺失的宏大社会环境下,对青少年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具有时代紧迫性。

1“具身认知”理论意涵

具身认知理论主要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是继古希腊西方哲学认识论身心分离的二元论思想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对认知科学的适应性做出中肯的判断[4],强调认知是社会的、具身的、具体的、定域的(located)和参与的[5],是一种新的认知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大脑的记忆、情绪等和身体状态有着密切联系,梅洛庞蒂的直觉现象学主张人是通过身体来认识世界的,身体的经验是理解物体统一性的基础,身体是最为直接和根本的世界中的存在[6],强调身体对于认知的重要作用,甚至依赖于身体环境的变化发展。而人文精神基本含义是对每一个体生命、价值、尊严的充分尊重、平等关爱和热切追求,是蕴含于人内心的认知,见之于行为动作的身体表现,因此,从具身理论支撑的视角出发对青少年人文精神培养进行探索突出了身心之间的互动,契合了人文精神培养,发挥了身体的主动性。学校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载体,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7],是结合了身体和精神为一体的独特的优势学科,也是对青少年人文关怀的重要载体和形式。

2当代青少年人文精神迷失的原因

2.1社会形势向好发展,理想主义“弱化”

理想主义是基于信仰的一种追求,是以精神层面为核心,跟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精神追求。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持续推进,科学技术和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环境呈现向好趋势,艰难革命建设时期所体现的“铁人精神”等民族精神在当代深层失落。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为控制人口总量和增量我国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8],我国大部分家庭呈现父母宠溺、四老呵护的现状,这一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缺乏忧患意识和吃苦品质,无忧无虑的条件下盛行享乐意志消沉。另一方面,依赖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青少年使用电子科技产品解决一切难题,不用“动脑”更不用“动手”的懒惰之风引起负面影响,此外部分青少年确立远大理想和信仰后,过分关注个人奋斗目标而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理想带有一些个人主义和功利性色彩[9],理想化脱离社会和集体环境。因骄而奢的历史唯物史观足以反映,和谐与稳定的社会局面下,青少年理想主义弱化,大量消耗自然和社会资源,追求物质享受、停止前进将会面临更艰巨的任务和更严峻的挑战,甚至影响党和人民的事业。新时代下,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对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才能使其成为新时代下堪当时代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人文素养缺失,身体与认知“离身化”

近年来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竞争和追逐中青少年往往理解价值观出现迷失和模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甚至不注重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培养,对于青少年人生的根本问题缺少切实的关注和思考,导致一些社会问题的频频发生,高分低能的现实状态和“北大学子弑母”[10]的典型案例,使其对生命缺少敬畏和谨慎。同时,社会的不断更替与变化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青少年在复杂环境下修身不足,价值观念模糊,缺少对于问题更深入的理解,甚于触动道德和法律边缘,这都是对于人文修养和人生教育缺失所在。基于身心二元论角度,青少年机械化的接受学习的过程使其对身体本身和生命的漠视,对于心智的发展、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体验带来负面影响,身体与心智“离身化”,同时,身体的所带来的疾病和缺陷有赖于科学技术的解决,忽视“身体力行”的统一性。在当下的社会中,青少年不断地提升人文素养,重视具身学习,这也是提升整体社会的重要方面。

2.3学校教育实践的局限,唯升学“功利化”

受应试教育长期影响,我国学校教育中一直存在着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脱节,心智教育与身体教育分离的情况[11],唯升学的愈演愈烈带来的除文化课程外的所有课程被占用和体育老师“生病”现象,通过分数统一标准选拔人才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培养。加上传统家庭教育环境培养“只读书”的青少年,要求孩子埋头苦读,认为研究学习之外的一切事物都是不务正业,在刻板印象下认为学习体育是没出息,导致其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严重弱化。青少年在长期灌输文化知识同时缺乏身体对心理的磨练,特别是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优越感强的青少年在遭遇困难和变故时悲观情绪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而“自杀”“出走”过激行为的过度凸显为现代常见现象。出于安全和尊重学生的原则,学校教育约束功能逐渐弱化,体育课程选择安全系数极高的手段,实施“放羊式”教育,青少年在追求个性和叛逆时学校的管制陷入窘迫境地,实行对学生感化善化教育和刚性教育相互矛盾,甚至造成青少年人性的扭曲。在网络流行文化和外来文化盛行的社会大环境下,青少年自身独立人格和辨别能力的提升,独立分析和敢于批评能力的增强意义重大,磨砺和挫折才能催生完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避免误入歧途。

3学校体育如何培养青少年人文精神

3.1重构身体观念,强化具身学习

具身是身体学习的一种方式,身体是学习发生的部位[12],身体的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身体的实践和感知影响知觉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对思维、记忆和学习有一定的作用。体育作为身体直接参与实践的一种方式,对情感、道德和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体育对身体的塑造和参与体育活动方式不仅只是对于肌肉的记忆,更多是对意识的体验,通过身体活动达到意识感知的目的。学校传统体育进行身体教育主要是锻炼青少年体质的增强和对运动技能的教授,随着社会环境大发展大变化的新时代下,体育课程应当增强具身学习,将身体教育和精神品质统一,如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带来的身体酸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磨练相结合,集体体育项目竞技和团结协作的品质相协调,设立游戏竞赛和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教育相平衡,利用身体学习给大脑认知带来深刻体验,适应生存环境,提高青少年抗压力、抗打击和吃苦精神。同样,认知变化又反作用于身体方式,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心态指导着身体活动,更好的促进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和个体良好发展。

3.2具化教学手段,培养体育精神

学校体育在“唯升学”环境下,课程设置几乎成为一纸空谈,体育课程是涵盖面广、项目最多的教育方式,在安全情况下,可以加入难度技巧动作和少数民族特有的体育项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身体素质的同时增强课程乐趣。迫于学校青少年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压力,体育课程不能考什么学什么,明确教学目标、具化教学手段是重要教学方式,如教师在课程中加入体育游戏导引内容,丰富课程内容增强紧凑感,及时反馈教学评价掌握学生学习技能情况和心理动向,具体项目和不同学生具化教学手段,通过对课程的完整设计达到学校真正培养人才的作用。体育精神作为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13],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古希腊“奥林匹亚竞技”中,战争中的各国的“神圣休战”,体现和平和友谊的精神内涵,发展至今,承载着“公正、平等、竞争”“重在参与、永不放弃、永不气馁、永不低头”和“更快、更高、更强”等理想追求,学校体育在情感目标的培养上更应着重体育精神的传递,对提升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提高社会文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3净化外部环境,转变教育方式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构成青少年学习成长的外部环境[14]。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影响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家庭、家风和家教对青少年成长营造了外部环境,家庭教育应该重视青少年的身体锻炼和实践能力,升学固然重要,但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和独立人格的完整对未来有指导作用,重知识也要重能力发展,提供健康营养的情况下加强体育锻炼。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15],体育得到相应的重视。在学校层面,体育科目应该成为具体的教育方式,学校相关部门引起对体育课程的充分重视,还给青少年体育课程;体育教师在课程内容上注重身体与认知的结合,打造精品课程,提高青少年兴趣,在学习技能的同时练就品质,磨砺精神。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辨别力度不高,容易造成价值观迷失,因此要健全法律法规规范青少年行为准则;影视中强化爱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鼓励健身运动。青少年是独立的个体,对学习方式有自身的理解,学习天赋也略有不同,多元化的培养,才能为国家培养多方面的后备人才。

3.4深化德育内容,发挥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在强化具身内容时,还应注意德育内容的实施。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体育感知自我,对动作行为建立运动表象认识,感受运动系统和肌肉协调运作,锻炼社会生活技能,从体育中辨清感知觉,创建培养学生的内在价值,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身体器官和形态。体育教学的基本特点其实是德育教育的本质要求,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和体育教材特点,将所蕴含的思想教育赋于体育教学中,实现具身与德育教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团结和竞争意识。体育课是以身体为主的教学活动,不同于其他理论性学科,通过活动形式来代替单纯的说教,使体育活动成为德育的真实载体,德育收效往往会更明显;从认知层面来看,具身德育更凸显了体育的德育功能,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构建良好学校氛围和文化环境也能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充分实现具身化。

4小结

青少年健康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身体的实践和认知的具身化需要很长时间调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和身体问题的暴露和逐渐严重,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也要随着社会大趋势的变化纠正定位,在身体和认知上更科学和协调的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而实现学校体育的与人价值。

参考文献:

[1]甄心恒,刘占军,张海英.增强高校哲学教育的人文精神策略分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1):35~36.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18(1).

[3]叶浩生,麻彦坤,杨文登.身体与认知表征:见解与分歧[J].心理学报,2018,50(04):462~472.

[4]张积家,马利军.马克思、恩格斯的具身认知思想及其价值[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93~105+208.

[5]R.A.Wilson,F.C.Keil.TheMITEncyclopediaoftheCognitiveScience.London:MITPress,1999.

[6]高鹏飞.具身道德:学校体育何以“立德树人”的困境与治理[J].体育与科学,2020,41(02):80~86.

[7]喻俊华.我国体育教育人文缺失现状与对策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20(01):118~119.

[8]风笑天,王晓焘.从独生子女家庭走向后独生子女家庭——“全面二孩”政策与中国家庭模式的变化[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35(02):47~53.

[9]于欧.当代青少年理想状况分析及其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5):29~31.

[10]袁丽.以北大学子弑母案为例谈谈青少年的困扰[J].心理月刊,2020,15(01):45.

[11]吴琦娟.从“离身”到“具身”[D].湖南师范大学,2019.

[12]焦彩珍.具身认知理论的教学论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04):36~44.

[13]刘欣然,李丽君,王媛.主体的意向:体育与人主体性的哲学认识[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33(05):543~549.

[14]张加林,唐炎,胡月英.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环境特征与存在问题研究[J].体育科学,2017,37(03):21~34+97.

[15]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N].新华社,2019-07-08(1).

[16].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18(1).

作者:邓惠茹 张晓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