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对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传播研究

2021-05-10 10:55:01毕业论文

摘要: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来,便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规律,对于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经济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远目标起到了促进作用,其中对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更是作为软实力引领着国人的思想与眼界。基于此,通过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哈尔滨对外音乐文化交流发展简史进行分析,找出“一带一路”背景下哈尔滨对外音乐文化交流的特点与局限性等问题;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促进哈尔滨音乐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哈尔滨;音乐文化

“文化”是人类为组织自己与环境的联系而创造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思维方式,并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发展形态与生活行为习惯,同时作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中。音乐作为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传递着思维方向,传达着思想脉络,传播着精神内涵,通过深刻观察和思考世界形势,积极履行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要求,根据“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原则、目的对策等进行蓝图勾勒,造福沿线及更多国家人民,推动着人类向先进的思维方式不断迈进。

一、哈尔滨对外音乐文化交流发展简史

(一)“金源文化”的追溯

哈尔滨城市建设,虽然没有经历过悠久的历史,但早在公元11世纪末开始,在广阔的黑龙江流域,能歌善舞的女真人族,以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气质内涵滋养了这片“白山黑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在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融合着本民族的思想特质,形成华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大金”国号由此建立。

(二)俄国在哈尔滨的发展影响

19世纪末,沙皇俄国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并将大量俄国人迁移至东北地区修筑中东铁路,哈尔滨则成为当时俄国人的聚居地;十月革命爆发后,很多俄国军官将士和资产阶级举家移居哈尔滨,其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得影响着东北地区的民众,哈尔滨的俄侨数量猛增,并在这个城市里涌现出很多新兴产业、企业,其中不乏有很多的艺术家,在满足自身精神文化追求的同时,鼓励创办教育机构、音乐学校,在校开设大提琴、小提琴、合唱、教学唱诗等音乐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教授方式与方法等内容与俄国的音乐人才培养方向基本一致,包括音乐活动、舞台演出等实践活动都有着相似的教育目标与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俄侨自发组建的交响乐团———哈尔滨交响乐团,也是中国最早的具有国际水准的交响乐团之一,目前也成功跻身于中国高水准行列。这些新型的音乐文化形式,连同歌剧等一并传播到哈尔滨。教堂中的室内乐、音乐沙龙等形式更是被当地人所接受,成为了工作之余与生活、学习、娱乐密不可分的社交内容。

(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哈尔滨是一座拥有多元文化共存、兼收并蓄的城市,其拥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同时多国的泊来文化犹如新鲜的血液,带给这座城市以新的生命,从而又衍生出多种类型的音乐文化形式。在哈尔滨的音乐发展历史上,教堂作为主要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场所,教堂唱诗班选用的赞美诗歌曲中,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大师的作品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有很多民间歌曲以及改编后的中国古代歌曲,包括中华传统戏曲音乐在内的音乐形式,加之哈尔滨主动吸收西方音乐文化,形成了民族文化与异国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特点,艺术家们通过声乐、器乐等表演形式呈现,无意识间滋养着人们的心灵,同时又体现着城市音乐多元文化的内在精神。从最初的二人转、皮影戏、东北大秧歌、民歌小调等简单形式,发展到重视音乐艺术的精神层次和大力提倡高雅内涵的多元化艺术表现。如,二人转有了高层次的表演场所,皮影戏也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变化表明“龙江”艺术的思路已然不仅仅旨在娱乐休闲,更多的是追求思维的改变与发展。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哈尔滨对外音乐文化交流的特点与局限性

(一)形式多样性

自1958年创办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节以来,经历了50多年的辉煌发展,“哈尔滨之夏”音乐节已成为哈尔滨文化身份的象征,并与其冰雪文化活动一并成为哈尔滨文化发展产业,同时作为一项音乐品牌,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潜在的发展空间使其人民群众自发参与、自由组合、自我创新,以艺术家的热忱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其中有在校师生组成的创作团队。如,哈尔滨师范大学作为历届“哈尔滨之夏”音乐节开幕或闭幕文艺演出的重要成员,经常承担的不仅仅是演出任务,更多的是文化宣传、精神传递等;再如,热衷于音乐的文艺组织工作者们,他们的执着于坚持,同时还包容着多元文化,共同商讨、互帮互助,本着传承与创新并存的工作态度,在交流中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在学习中吸收先进思想,扬长避短,使之保留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并成为世界公认的音乐品牌,吸引着众多国际友人亲临感受。创办于2009年的“哈尔滨中俄音乐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至今已经走过了近十年的历程,在此期间,中俄两国的音乐文化在不同程度上互相渗透,相互借鉴,各地专家结合地域特点和自身发展,参与并研究中俄音乐交流的经验,并对中俄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进行认真分析、全盘思考、把握大局、缜密献策的学者们表示鼓励与支持。无论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学术研究上形成交流传播链条,而且在音乐文化产业方面也建立起了系统的、科学的合作关系,共荣共生的局面遍地开花。类似此类学术研讨会还有很多,这正是在“一带一路”的政策倡导下完成的,并将相关的学术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哈尔滨交响乐团作为哈尔滨城市文化的一个象征,同样也肩负着音乐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任务,在贝多芬诞辰250年之际,携手深圳交响乐团奏响时代新声音,为了纪念这位命运多舛且才华横溢的“乐圣”,130多位演奏者同台献艺,带领观众走进深邃宽广的精神世界。同时根据东北民歌《喜丰年》改编的钢琴曲也登上了南方艺术舞台,以其东北音乐所特有的旋律特点将演出推向一个小高潮。看似地域之间的音乐交流,实际上它承载更多的是对于本民族音乐的补充,哈尔滨所在的北方地区所吸收的优秀外国音乐元素经过处理形成新的音乐旋律,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音乐的交融、俄罗斯本土音乐的渗透、日本音乐元素的借鉴,以及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文化的吸收,成为其音乐文化具有多样性特点的重要依据,南方同样有着来自周边国家的音乐特点与性格,无论在演奏形式、音乐内容、情感处理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地域差异性

在泱泱大国中,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思维与理解差异的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大致划分为六个部分,涵盖了64个国家,涉及范围较广。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存在介生性,所谓介生性就是指原始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保留本身的一部分本质特点之外,其余的将会被重新排列组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音乐文化对外传播要既反映真实的中国面貌,不能单纯依靠决心和政策,更多的还要结合其他地区人们的文化价值选择、区域差异、艺术审美、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等等因素进行传播。各个地域之间的音乐交流会在未来的相互交融与渗透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提升,并为世界音乐史学的发展和传播做出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交流与传播范围局限性

由于哈尔滨的地理位置处于我国北方,靠近边境地带,与其周边俄罗斯交流最为密切,在哈尔滨的高校中,也不难发现有很多来自俄罗斯各大音乐院校的教师,交响乐团、室内乐团以及各大音乐演出团体中,俄罗斯演员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接受和吸收西方音乐文化的同时,将俄罗斯艺术文化的代入感显得尤为明显,活跃度居于首位。于此同时,在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时,相较于俄罗斯音乐文化来说,其他的比如,南部沿海国家,东部相望邻国等音乐文化元素的浸入有些单薄了,整体的精神生活层面的需求代入感便弱了一些。因此,吸收的文化元素少,输出的创作作品也相对少,民众的接受程度也不算高。根据“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要同时进行,拒绝思维定式,从南亚、印度洋、太平洋等区域同样也可以注入新鲜的血液。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促进哈尔滨音乐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对策

(一)完善音乐教育机制

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实现五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依”,“民相依”在于“心相通”。树立全球的、世界的音乐观念作为心灵相同的艺术手段,也是融通民心的最好方式。首先,要建立“一带一路”国际音乐文化交流公众平台,打造中外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交流基地,通过论坛、展演、访学等形式推进交流合作;其次,在哈尔滨开展“一带一路”音乐学院和机构的教学合作,实现开放式办学模式,以哈尔滨音乐学院对俄办学特色为蓝本,互派音乐教师和学生,开展大师班、工作坊等形式,实行全方位、多渠道、实质性的战略合作。同时依托国外众多孔子学院,开发自有校本教材,进行系统科学的“丝绸之路”相关的音乐专题研究、举办“音乐夏令营”“新春音乐会”等系列方式,建立专门的合唱团、乐团等音乐组织,学习演奏中国乐曲,演唱经典的中文歌曲,促进“一带一路”音乐教育的深度合作,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一带一路”中发挥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最后,音乐教育在“一带一路”教育建设中是联通其沿线各国人民的桥梁和纽带,特别是通过中华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精华遗存,因此,建立并开展“一带一路”哈尔滨对外音乐文化的专项研究,成立“一带一路”音乐文化交流与研究发展中心,与各个国家专业学者合作开展音乐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专题性的课题研究,加深对于认识和了解音乐文化遗产的印象。

(二)运用受众广泛且具有包容性的手段彰显时代音乐文化

从中国音乐历史的传播与发展来看,在很早以前,我国北方地区的人民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各个国家之间的就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国家也有居住着很多侨胞,这其中不仅有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还有喜欢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国际友人。因此,选择国外受众广泛且较熟悉的欣赏方式,在和谐友好的文化氛围之下,我国的音乐文化才能够被外国友人所接受,同时,以接近国外历史文化背景的表演形式来介绍、理解、鉴赏中国民族音乐,才更容易让人领会到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的艺术氛围与意境,从而提高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接受程度。抓住这一特点,哈尔滨艺术文化与教育部门首先可以定期举办中国传统文化作品音乐会、品鉴会等,主动邀约华人华侨参与,拉近距离,在获得根源性认可的同时,培育具有哈尔滨风貌的音乐文化品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其次,类似汉服文化传播方式,创建的古风书院,真正沉浸在实景环境中,比如可以举办一些古代文人经常举办的和诗词文化、古代乐器有关的活动,吸引有共同爱好的人们在一起交流探讨,通过利用这些比较容易实现的传播途径来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实现在真实的情境中传播文化,有利于人们回归本源。除此之外,对于那些对哈尔滨传统音乐文化有高度认同感的外国友人,可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让他们成为哈尔滨传统音乐文化传播者的一员,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

(三)打造“四大丝绸之路”式(绿色、健康、智力、和平)的对外音乐文化传播方式

依据“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和谐包容,绿色发展是人类潮流,在音乐的世界共享与融合大环境下,在国外受众不了解中国语言、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弥合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困难,哈尔滨保持音乐文化常态化发展,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音乐可以抚慰人心,积极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的心灵健康同样是对外音乐交流的重要内容,同时利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音乐输出与输入问题,包括音乐教育互联网技术等先进科技带来的音乐变革,相互提供“智力”支持,和平实行音乐的对外交流与传播。纵观历史,丝绸之路在推动东西方思想交流、文化交融以及人类文明多样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促进的作用,为历史写下了重要的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举措正是以互联互通的精神重新激活这条贯通中国与世界的古丝绸之路,哈尔滨对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需更加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变化趋势,进一步完善民族音乐现代化的品牌授权、运营和推广的优化模式,形成更加积极、健康的中国音乐文化产业的生态发展态势,让世界上最长的经济和文化长廊延续并发展历史,走向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张景峰.以乐塑城传承创新———以哈尔滨文化建设为例[J].当代音乐,2019(09).

[2]臧婷.交流、碰撞与融合———“2018·哈尔滨第三届中俄音乐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J].人民音乐,2019(03).

[3]王宏宇,刘莹.策略研究实践:以学术视角为智库献策———“2019·哈尔滨·中俄音乐文化交流与合作”座谈会述评[J].人民音乐,2019(10).

作者:刘岩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