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老区党报在革命文化传播的话语创新

2021-09-24 13:55:01毕业论文

摘要:革命文化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两个治理”的精神之源和重要支撑。面对舆论生态的多样化,老区党报作为主流媒体,要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当代语境,创新革命文化传播的话语体系,抢占舆论制高点。

关键词:老区党报;革命文化传播;话语创新

革命老区是新中国的摇篮,是中国社会主义大厦的牢固基石。革命文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发展的概念,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推进“两个治理”的精神之源和重要文化支撑。株洲是井冈山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在舆论生态复杂化的时代,株洲日报积极推进话语创新,在革命文化传播中不断抢占舆论制高点。

把握革命文化的当代语境

每个国家的文化都与其历史、制度等密不可分,使得世界文化呈现多样性。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革命文化备受关注。革命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和精神力量,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引领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作为老区党报,要利用丰富革命文化资源优势,让革命话语与新时代相向而行、厚植革命文化的坚毅、阳刚气质,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担当作为。近代百年,湘赣边风起云涌。为了清晰呈现革命文化发展路径,株洲日报推出报道《苦难与拯救——解读株洲红色文化的生成轨迹》,站在历史生态学的视角,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对发生在株洲的湖南哥老会起义、萍浏醴起义、湖南农民运动、秋收起义等进行全方位的深层次解读。前期哥老会起义,是苦难的农民对自身的拯救;后期的农民运动、秋收起义,是共产党领导苦难的农民在群体意义上的拯救,是一种全新的政治意义上的拯救。这篇报道将革命话语叙事与传统文化的“拯救”理念联系起来,让读者了解革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讲好革命故事的时代意义

文化是民族之根,中国的革命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脉络,是孕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新时代的革命文化传播中,老区党报要围绕核心价值观构建话语体系,以故事叙事方式将革命理念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让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融入人们的血脉之中。讲好革命源头和信仰故事中国共产党的一切胜利都能从信仰中找到源头。株洲是一块红色热土,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曾16次来到株洲。株洲日报以整版篇幅推出的《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株洲岁月》,呈现毛泽东在株洲探索真理与革命实践的全过程。耿飚是株洲籍无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株洲日报《耿飚在长征中的故事》《不要叫什么部长》等故事,展现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无私的革命精神,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有了地域化的表达与叙事。讲好革命的爱国英雄故事通过讲述英雄人物故事展示爱国精神,是传播革命文化的重要手段。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抗战期间,日军在株洲烧杀抢掠,犯下滔天罪行。株洲儿女慷慨赴义,浴血疆场,表现出凛然的英雄气概。为了传承这种人民群众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株洲日报记者深入湖南省醴陵市、攸县、茶陵县、炎陵县等基层,选取10多位株洲籍抗战英烈,讲述其英雄事迹,推出《株洲记忆》《老兵亲历记》《株洲抗战家史》《左权的故事》等系列报道,重现发生在株洲大地上的抗战历史和株洲籍爱国将领抗战的故事,产生强烈社会反响。报道推出后,株洲烈士陵园邀请株洲日报资深记者,对陵园内的烈士事迹作全面补充。敢于向历史虚无主义亮剑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歪嘴和尚念经”,用所谓“披露真相”“科学分析”等手段,肆意向英雄身上泼脏水,恶意抹黑革命历史故事。地方党报要以革命叙事话语还原历史真相,以正视听,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实现革命文化传播的表达创新

老区党报要想在革命文化的传播中实现话语创新,除了做好价值观、民族观、历史观上的话语体系转换与创新外,还要做好表达形式上的创新,让革命话语从抽象转向具体、从冰冷走向温暖。把握革命文化表达的时空性特点任何一种话语的表达,都具有地域性,一方地域有一方地域的乡音。老区党报在革命文化的传播中要有自己的话语叙事模式,要善于运用通俗性的地域生活话语,使革命文化通过故事、口述、案例等方式变得更为生动,使受众感同身受。此外,话语表达还要具有时代性。老区党报要善于吸收新鲜的老区群众话语,把抽象的理论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新闻作品与时俱进。把握革命文化表达的叙事视角在革命文化的传播中,新闻采编人员一定要深度挖掘,选好角度,呈现有温度的叙事。炎陵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县之一,战争年代,红军在这里的城乡写下“打土豪、分田地”“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等数以万计的革命宣传标语,至今保存完整、字迹清晰的红军标语共151处,标语的保存数量和内容完整性均居全国之首。2017年建军节前夕,株洲日报围绕炎陵人保护红军标语九十年这一主题进行采访,以“半堵旧墙标语,他一辈子牵挂”“一栋楼的标语,他们几代人接力保护”“一段红色印记,炎陵聚力抢救留存”3个故事的组合,展现老区人的淳朴、坚守,故事真挚感人,使革命话语有了时代精神。实现对文学语言的有效借鉴为了让革命话语传播更接地气,更有影响力、传播力,老区党报的新闻表达要借助文学语言使其更为生动形象,产生鲜活的现场感。1927年10月13日,毛泽东带秋收起义部队来到炎陵县水口镇,夜宿农民江德良家。江德良见毛泽东深夜办公便送去了一碗蒸红薯。次日,毛泽东派警卫员将碗送还,并送去一块银元。就此,株洲日报推出《一碗红薯和一块银元的故事》,以散文形式进行创新表达,使毛泽东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伟人形象丰满起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