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大学英语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

2022-01-21 22:15:01毕业论文

摘要:我国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有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当前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更是刻不容缓。本文探讨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在教学中,以思政教育为切入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英语课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英语;思政教育;课堂

从世界范围来看,不仅我国重视对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西方国家对此也非常重视。只不过每个国家此类课程的叫法不同。在中国大陆称为思政课,在西方多用“公民教育”或“国民教育”。目的都是一样,通过对公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强化公民的国民意识、民族责任感和认同感,最终为国家政治统治服务。虽然不同国家对这种稳固统治的工具称呼不同,但实际上都是进行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关的活动,并把这种教育作为稳定国家政治统治的基础[1]。大学教育是人生的一个关键阶段,是奠定人生基础的关键时期。作为大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学,由于其语言及西方文化载体的特殊性,课堂中贯穿思政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现状

(一)新时期党的教育政策的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大学英语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更应作为思政课程融入教学的“排头兵”。因此,科学设置相关英语课程,把思政教育和大学英语课程做到有效结合,深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2]。2020年6月5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提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当前高校中还不同程度存在的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未能很好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出课程育人的功能[2]。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提到新高度。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从2018年起,入校的大学生都是2000年后出生的千禧一代。这一代人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好。他们的成长过程正值互联网信息、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进入大学也正是人生思想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相比以往任何一代人,“00后”大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同时被便利、发达、海量信息的互联网和新媒体所包围,他们很容易成为新生事物的热衷者和追随者。然而,由于知识层面、人生阅历、政治意识等缺乏或稚嫩,在当前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复杂、价值观多元的时代,对问题的看法往往简单化、片面化,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而误入歧途。作为大学课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18岁这个重要的窗口期,课堂上大量阅读学习以英语为媒介的西方文化,大学英语教师尤其要正确引导,适度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外国文化,免受或少受外国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立德树人打下基础。

(三)大学英语思政课程的现状值得思考

现阶段不少大学老师教师思政意识弱、教学内容“重西轻中”、教学方式落后。他们依然使用原来的教育方法,对于学生只进行简单的读写教育,只关注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对于思政课程相关认识不足。虽然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涉及到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但是多数教材的内容多来自于西方,对于中国文化涵盖较少[2]。高校教师多数具备了相当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但是思政基础相对较弱,导致教师的教学手段落后,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

二、大学英语课堂思政教育融入探讨

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英语课堂教学,是当前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首先,教师要有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灌输”能力。其次,如何实现英语课与思政课的有效结合,使课堂生动有趣并达到理想效果,教师需要一定功力和技巧。笔者认为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语教学向外语教育观念的转变

说到外语,我们会马上想到阅读外语读物,和外国人打交道,也会想到老师,学生和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培养,这其实是我们常说的外语教学。以学生外语能力水平来判断外语教学水平的高低。因为,多年来,广大外语教师把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作为教学目标,考试也是考查学生们这些能力掌握的水平。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要求老师言传身教,平时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感化同学,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课程思政”这一全新课程观提出为今后外语教学向外语教育转变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在外语课程同样作为育人载体,除了让学生掌握语言能力外,还要了解外国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人文因素。最重要的是培养其辨别西方文化中的精髓与糟粕,通过与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相对比,培养其爱国情操、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从而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道德情操。这样的高素质人才能够在中外交流中能够明辨是非,保持定力,热爱祖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课程思政”化要求大学外语教学向外语教育过渡,承担起重要的“立德树人”使命。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的要求指引下,英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既重视英语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教育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各方面,把讲授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地结合,在英语课程教学全过程中贯穿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与“三观”,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求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二)教材为根本,“润物细无声”

教材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之根本。现有的几种大学英语教材各有千秋,选材内容具有时代性、趣味性,主题多样、内涵丰富,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为例,“教材充分考虑时代发展和新一代大学生的特点,炫彩富有时代气息,主题多样,涵盖社会、历史、经济、哲学、科技、文化等不同领域。选篇注重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文章安排注意观点的碰撞和补充,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以多元视角看待个人、社会和世界。”当前这几种通用教材被高校大学英语教学采用,主要以提高语言能力为目的,因此,如何在课堂上能够“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政教育,这就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吃透教材后教师才能剔选出符合新时代精神、凝聚新时代智慧的内容,引导学生在观点输出和母语文化输入过程中,培养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等。如在进行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课程第一册教学过程中,文章的第一节主要是介绍苏格拉底的相关事迹和成就,苏格拉底对于西方文化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应当学习他不断学习、钻研的精神。同时,老师可以通过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如孔子、孟子、曾国藩等等,通过研究他们的相关事迹,体现他们的人文精神和人生观、价值观。课后,老师可以发起对中、西方历史人物的讨论,对他们身上的异同点进行辩论,以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另外,除了英语教材,教师还可以中国传统节日中找到相关思政元素并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如在进行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课程第一册教学过程中,第二节就是介绍西方的节日,学生在进行了相关学习后会对西方节日和中国节日进行比较,这时老师可以适时地引入中国传统节日,并对其中蕴含的历史人文精神进行阐述,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认识和培养爱国精神与家国情怀[3]。如端午节,端午节是屈原投江的纪念日,屈原投江的主要原因是因其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大义。当他被流放、排挤之后,看到国都被攻破,导致自己在极度苦闷、绝望的心情下而投江自尽。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也会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

(三)口语十分钟,助推“三观”红

大学英语是中国所有大学生入校后的必修课程。“哑巴英语”让大学英语教学多年来被社会所诟病。由于高考的激烈竞争,中学阶段,学生们主要是应试性英语学习,鲜有机会进行语言交流。进入大学后,学生们希望能弥补学习英语语言而无法交流的缺憾。据赵庆红等的大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收回的2283份有效问卷中,希望学习英语提高用英语交流能力的占62.1%;希望教师全英语教学的占17.4%,希望大部分用英语教学的占76.3%[3]。而事实上,进入大学之前,多数学生已经学习多年,在英语的词汇、语法、写作上已有一定基础,这为英语口语和听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学生们良好的基础加上浓厚的兴趣,使大学英语口语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英语课堂贯穿一定的口语教学与实践非常必要。如果在课堂上利用一切自然的机会用英语进行交流,老师就在提醒学生英语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用英语有效地交流。每次课开始的热身交际活动就是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机会[3]。时政教育不是简单地了解时政新闻,要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更具说服力。广大英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中外时事热点新闻事件,更要分析其背景和内涵。特别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剖析,以便学生能够从理论高度看待和认识时事政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辨能力。除了新闻大事,要密切联系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透过自己的生活对时事政治有更加切身的体会,从而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和理论素养[3]。在互联网及多媒体发达的今天,英语教师很容易找到并下载国内外时事新闻和材料,选择性地给学生视听或讲解后展开讨论和思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2020年的新冠疫情就是极佳的爱国及制度自信教育题材。笔者在教学上做了有益的尝试。为了让学生们及时了解国内外疫情发展态势,对比中国与西方所谓民主国家防疫,笔者下载中外时事热点新闻报道,制作图文并茂的PPT课件在课堂演示并讲解。中国抗疫的成就有目共睹。确认疫情后,中央政府迅速行动,集中人力物力,使得传染途径被快速切断,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抗疫的胜利。然而西方特别是美国政府和不良媒体总在不断污蔑、抹黑中国抗疫努力。针对这一情况,笔者从互联网下载世卫组织官员,比如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等对中国抗疫的评价;美国《纽约时报》科技与健康话题专栏记者唐纳德·麦克尼尔对新冠疫情及中国防疫的客观报道等。原汁原味的英语可以当视听训练,同时从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领导人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笔者课后给学生布置一篇作文:WhycanChinasucceedincontainingCOVID-19?(为什么中国防疫可以取得成功?)一位同学的作文十分有代表性,他这样写道:“疫情前确实有一种被洗脑的感觉。总觉得‘美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和前进的方向。上有向选民高度负责的政府,下有理智科学的选民,中间是以高科技为代表的市场化私有经济,除此之外还有客观自由的媒体,深入基层的民间组织,温情脉脉的人权,它们良性互动产生了富足的社会、稳定的社会契约。’而实际结果呢?看到的是极其不负责的政府。新冠确诊人数进入6月后平均每天超过2万例,死亡总数超过10万。而美国政府领导人却不断污名化新冠病毒,甩锅中国,以此转移国内疫情防控不力的严重后果。此时此刻,身在中国,我感到无比的幸福与骄傲,看到了中国政府把人民生命放在首位,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众志成城,积极防疫,看清了西方国家政府的虚伪、丑陋。我爱中国,我爱中国政府,我爱中国共产党,我爱社会主义。”这类话题因为学生比较熟悉,所以难度不大。经过2-3个学期,几十个话题的探讨,学生不仅提高了英语口头交际能力,避免了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盲目性和缺乏动力,同时也“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学生在人生关键时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可谓是一举两得。从同学们的教学反馈中了解到,这个环节成了学生最喜爱的教学内容之一,同学们在写给老师的信中衷心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激“老师不仅教我们知识和方法,还告诉我们很多道理,提升我们的灵魂、美德、境界和胸怀,引领我们的人生,教我们做人”。

三、结束语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栋梁,其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大学英语教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爱党爱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伟大使命,在教学中理应不失时机实施思政教育,充分利用大学英语课堂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积极正向地引导感染学生,这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宪.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D].昆明理上大学,2014.

[2]李晔.新媒体环境下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方式建议[J].高教学刊,2020(30):162-165.

[3]赵庆红,雷蕾,张梅.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界,2009(4):14-22.

作者:万志红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