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生产性传承研究

2022-01-24 22:10:01毕业论文

摘要: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参与旅游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讨论,提出并分析了旅游生产性传承场域概念。旅游生产性传承是具有相同利益的相关者与旅游文化项目一起组成了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旅游生产性场域。不同的参与者对自己手中地拥有资本,通过商品化权利争夺扩大资本量文化的再生产过程,让不同参与者在相互的竞争过程中,形成社会网络。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生产;保护传承

一、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有效举措

(一)分类施策,着力做好“传承”文章

要使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能够展现出来,需要借助多种平台和不同手段,通过对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汴河)泗县段等遗迹,立体化展示大运河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独特韵味。对沿岸的淮北花鼓戏、泗州戏等具有典型特色的大运河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力争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结合当前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内容,设立有代表性的传承研习所或工作室,融入创新元素,开发具有创意产品,扶持文化创意企业。将大运河安徽段历史凝练的文化大力弘扬,编写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科普读物,推动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走进社区、校园和企业,增加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成立研学游基地,综合展现全过程。在城市的核心位置如主干道、建筑、广场的建设和命名融入大运河文化的元素。

(二)合作发展,着力做好“利用”文章

建立和健全大运河安徽段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协调工作机制,制定规范统一的规划纲要等,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法律保障和督促评估。与位于大运河上游的中原经济区加强合作,融入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汴河)轴线,依托中原文化高地为支撑,促使商丘、枣庄、济宁、徐州、淮安、扬州等大运河沿线各地区的紧密合作,将遗产地联动起来,形成共同开发,促使大运河文虎遗产与旅游产业紧密发展。以“汴河遗珍&;水韵皖北”为引领,将皖北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活化,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协同错位发展,在彰显地方特色、体现悠久历史、呈现文化自信的同时,促进皖北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三)增强遗产地居民的文化认同

根据文化表演的不同需要,会将文化遗产分为前台和后台之分,前台的文化表演是着重对后台的文化表演起到保护作用。真实性前台基础是来自于本地居民对当地文化的认同,“区内景、区外商”和“区内游、区外住”是遗产开发所认同的一项原则,[1]对居民区和开发区进行合理分类,进行有效保护,是为了追求遗产地保持原有的原真性。本土份遗产地居民,依托世界文化遗产,保持遗产地独特的原真性是其为最为核心的重要元素,居民可以参加相关的培训,获得更多相关的知识,增强本土传承文化的责任意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热情善良、乐于助人的态度,让遗产地原真性体验能够更加真实,起到很好地构建作用。

二、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作用

(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大运河沿岸的文化遗产众多,沿线的河道遗址、泗州运河故道、运河桥梁遗址、运河码头遗址、实物遗存(精美瓷器、沉船、宋花石纲、残碑等)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百善镇百善老街、柳孜古镇、蕲泽古镇遗址等运河村落遗产,还包括淮北花鼓戏、灵璧钟馗画、萧县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2]利用现代化的多种数字化手段对大运河的整体风貌和历史进行还原,实现沿线城市的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助推提升全省文化软实力。

(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大运河文化是沿河两岸人民长时间积累和创造的宝贵财富。作为整体性文化长廊日益受到关注,使其打造成为具有典型运河文化气息的经济文化圈已然成熟。实现将大运河上下游城市互通、互动、互联,以现有沟通运河文化为纽带,找准定位,主动承接上下游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发挥本土的区域优势,促使大运河沉睡的历史文化基因得以激活,对大运河沿岸的生态进行修复和治理,促进上下游其他省市在发展文化旅游等方面进行交流和沟通,使其能够注入新的机遇和活力。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

大运河安徽段的文化遗产包含历史、人文、风俗等方面,是两岸人民智慧的创造。大运河开凿期间,“发河南道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又“发淮南诸州郡丁夫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淮,至于扬子入江”,全线贯通之后,担负着河运的重要功能,日常的河道治理也面临挑战,需要对浅滩河道进行疏浚、坍塌河坝进行加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运河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人民改造自然的斗争史。在现阶段传承的基础上,要将运河文化的开放、包容以及创新的大运河精神保持下去,充分体现大运河安徽段对带来的新的时代风采和魅力。

三、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的旅游传承场域分析

(一)场域理论概念分析

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和对文化变迁理论的认知可以得出,文化传承从本质上理解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变迁的过程。不同的参与者会利用自己手中所拥有的资本,实现旅游商品化权利扩大资本量文化的再生产,在其过程中,会形成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商品化的核心网络,即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的旅游传承场域。图1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旅游生产性传承场域的元场域、核心场域——权利场域在场域的范围内,相关部门、当地民众、旅游生产企业、外地游客都有自己不同的资本,都会参与大运河商品化的权力斗争,获取资本增量的回报,与此同时,保持自身的场域中的固有位置,此过程会形成不同的复杂关系,构筑了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旅游生产性传承场域。

(二)场域中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发展程度表现

在场域的发展过程中,旅游发展和文化传承会形成共同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前提是建立在理解对方利益和价值基础之上。通过旅游生产实现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和文化传承的目的。在旅游的经营、管理和参与者更多地融入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承的概念、方法和实践,当地的文化遗产管理者、参与者应该明确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这一操作,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旅游生产性传承。

四、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生产性传承方式与其他传承方式的关系

(一)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非营利性传承方式

1.当代学校教育传承方式学校的教育传承方式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强制性等特点,优秀文化传承主要依靠此种传承方式,也是大运河安徽段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3]相关部门需要每年固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项目作为学校教育传承方式的重要支撑。2.当代民间传承民间的传承主要是依靠居民自发为主要的传承方式,是不盈利为目的的,因没有旅游业进行介入,无法获得社会资本。要制定传承人的保护制度和生态文化保护区制度,为民间的传承保护提供制度保障,在实际的过程中会遇到为了获取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有些传承的方式只是停留在表面。3.当代文化场馆传承文化场馆有其固定文化场域,馆藏丰富、受众面广、形式直观等特点,是传承文化一种比较常见的传承方式。相关文化部门工作的体现能够通过这种传承方式表现出来,财政的支持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4.当代数字化技术传承现如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数字多媒体保存的手段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具有直观、生动、保存内容多、储存时间久、使用便捷等特点,受到广大受众者的欢迎,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数量众多、数据庞大,这就需要利用数字化手段的优点来进行数据记录。相关部门要起草制定专门的数字化保护的管理制度,对数字化的保护提供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非营利传承方式与盈利性传承方式之间的关系

1.盈利性传承方式必须以非营利性传承方式为基础一方面,盈利性传承方式中的文化资源来自非营利性传承方式。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的开发可以利用遗产的经济性来进行盈利性开发。传统的传承方式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沿岸的许多文化遗存都处在非营利性传承的场域之中,促使为旅游生产性传承积累了很多文化资源,也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宝库,也为后续的内容提供了保障和丰富的基础。另一方面,非营利性传承方式以旅游背景的方式参与旅游生产性传承。目的地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建立在本地区人文现象的基础之上,全程参与旅游全过程,游客体验旅游,旅游者会对目的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作为体验对象。因此,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背景构成了非营利性的传承各种方式,是旅游生产性传承的重要部分。2.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非营利性传承方式通过参与旅游生产性传承可以获取经济收益(1)学校教育传承参与旅游生产性传承的方式。学校教育传承的选择是参与旅游生产性选择多样化的一种方式,一方面能带动经济效益,提高学校参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接受文化受众面,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4]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传承参与旅游生产性传承有利于增加大运河文化遗产项目的客体原真性。学生的参与能够促使其他游客对大运河文化遗产项目的兴趣,游客看到自己的行为能够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承产生直接效果,使游客对大运河文化遗产项目产生积极的反馈。与此同时,对旅游生产性传承项目的商业性起到减轻作用,增强对社会责任感,使企业通过旅游发展对社会进行回馈,得以使大运河文化遗产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2)场馆传承参与旅游生产性传承的方式。城市的文化馆、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艺术场馆拥有众多的文化艺术资源,[5]使其能够得到充分展现和利用,无疑是了解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一种最佳场所。博物馆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旅游基本形式,是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旅游品不仅是一种文化产品,也能让游客体验文化享受。(3)民间传承参与旅游生产性传承的方式。民间传承是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传承的一种最鲜活的传承方式,根基来自社区的居民,是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生产性传承资源的重要来源途径。民间传承的文化以各种形式直接参与旅游生产性传承,在现阶段比较流行的乡村旅游中,大多数旅游产品都是民间传承的文化遗产。民间音乐、美术、工艺、舞蹈、民俗、节庆等各个方面的文化遗产,一起构成乡村旅游产品。(4)数字化技术传承是旅游生产性传承的方式。数字化的技术传承深受广大青年一代的喜爱,潜移默化影响着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的旅游生产性传承。在旅游生产过程中,许多沿岸的大运河文化遗产可以充分使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展现,已经实现数字化或正在转化数字化的大运河文化遗产项目可以在合适的地点呈现在旅游者面前。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虚拟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可能,数字化的大运河文化遗产项目与虚拟现实技术、动画技术、位置导航技术、地理信息、电子商务技术、互联网一起构成了一个虚拟的旅游环境。既能方便受时间、金钱限制的旅游者,又能对中老年或者身体布方便旅游的人来说提供轻松旅游机会,同时,虚拟旅游还可以作为真实旅游的宣传、招徕手段存在,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于大运河文化遗产项目的数字化传承来说,具有极强的发展前景。3.盈利性和非营利性传承方式的关系图解图2二者的传统关系图图3旅游传承图

结语

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在旅游商品化的权利争夺过程中,不同利益者投入各自的资本,来从中可以获取最大的资本回报,形成了以不同位置的旅游商品化权利为核心的相互关系,这些位置与相互关系构成了一种网络或者构型,即是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的旅游生产性传承场域。

参考文献:

[1]闫红霞.遗产旅游“原真性”体验的路径构建[J].经济学研究,2013(10):55-57.

[2]安徽大运河文化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5038086523499509&wfr=spider&for=pc.

[3]马振.旅游与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D].湖北:中南民族大学,21-22.

[4]刘纯明,杜巧玲.文化自信视阈下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优化路径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5):100-104.

[5]马惠娣,张景安.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36.

作者:倪漫 单位: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