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实践

2022-01-26 22:05:01毕业论文

摘要: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为保证高中地理的教学效率,教师应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在这其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积极学习新颖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标准进行课堂内容的构建,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实现最大化。本文主要讨论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地理;实践运用

与初中地理相比,高中地理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更加广泛,其中还包含着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内容,学生在理解时会有一定难度,并且在教学中很容易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善教学效果。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将教材内复杂、抽象的知识内容以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进行展现,能够有效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为学生带来更加优良的学习体验。

一、信息技术的作用

(一)可降低教学难度

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无法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采用动画的表现形式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地理风貌的形成条件,从而加强学生的地理思维,有效构建学生空间地理框架知识,增强学生全方位的综合能力[1]。

(二)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的引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构建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师可以引用信息技术构建知识逻辑框架体系,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帮助学生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去背诵地理知识,使抽象的地理概念更加形象具体化,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因为高中生正处于面临高考的关键阶段,很多学生心理负担沉重,不能很好的运用多样的学习方式学习高中地理知识,而信息技术的引用可以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

二、高中地理课堂信息技术的实践运用

(一)教师要开展合理的教学活动

当前的教学问题在于课堂学习枯燥乏味,学生没有较大学习兴趣掌握地理内容。因此,教师应在课堂内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立足于课本知识,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活跃学习氛围,进而推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水圈与水循环》时,教师就应借助信息技术展开丰富的教学活动,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通过水循环的过程掌握洋流分布规律。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准备本节课的微课视频,将其应用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在设计视频时,需要根据教材内的知识点为学生做出引导,并在其中添加一些带有趣味性的内容,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太空中拍摄到的地球画面,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观察到生活中无法观察到的事物,便会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较大的探究欲望,接着,教师便可以询问学生“你们从这个图片中都看到了什么颜色?”在学生回答完“蓝色”后,教师可继续询问“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颜色?”从而导入新课内容,扩展学生对水圈的认识,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上的水都有哪些形式?哪一种水的含量较多,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2]。

(二)丰富教学内容

由于当前教师未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多方面讲解,导致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单一,无法全面的掌握知识内容,从而无法提升学生的地理成绩。因此,教师不仅要丰富教学内容,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继而实现高效学习课堂。比如在学习《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时,教师就要针对其中敦煌的具体内容在课前借助信息技术搜索,有效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首先,教师可在课前询问学生“你们知道鸣沙山属于什么地貌类型吗?你们知道敦煌附近的魔鬼城是怎样形成的吗?”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而后在课件中展示甘肃省的政区图、地形图,指导学生通过地图分析敦煌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特征,深化学生的知识内容[3]。接着对其中的风成地貌进行补充与拓展,如地貌的定理“在风对地面物质进行搬运、堆积等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貌就是风成地貌”,还有风力的作用,像风力侵蚀、风力搬运、风力堆积等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框架。并且,教师也可以在讲解过程中播放风力的视频,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然后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说明风成地貌的形成条件为气候、太阳光的照射、植被的稀少等因素,提高学生对地貌条件的认知。最后要让学生通过课件中地貌风景图的展示检测学习情况,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引入相应的视频和动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以更加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三)改变教学模式

部分教师在讲解地理内容时,多是根据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导致学生很容易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产生厌学心理,这便更加无法提高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因此,教师要借用信息技术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在地理课堂内对知识的掌握,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热情,展现活力的课堂。比如在学习《自然灾害的成因》时,在讲解知识点前,为了加强学生主观学习意识的提升,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自主学习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渠道对自然灾害概念及类型进行了解,让学生在课下查找地震、泥石流等视频或是图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其中的因素是什么?借此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明确地震的概念与内容后,教师便要求学生将自己小组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以PPT的形式进行展示,让学生在课上进行讲解,在展示图片或视频的过程中,让该组同学补充说明“地震的定义是在一定区域内发生地面震动的现象,根据成因机制的划分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诱发地震等”。这样就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过程而认识到地震发生的机制是构造运动对岩石产生变形,使得岩石积累能量,从而引发破裂与错动,进而提高学生地震概念的理解。其次,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课下的学习列举地震的危害,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此外,教师可以向学生补充问题:我国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可引发学生通过我国位于世界两大的地震带之间的内容进行思考,进而将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有效结合,促进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认识[4]。

(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的产生对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将教材内所体现的地图知识展现在课件中,这样方便学生直观地描绘地理位置,从而还能够向学生展现祖国秀美的山河景色,以此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比如在学习《城乡内部空间结构》时,教师可通过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欲望。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洪湖水浪打浪》的歌曲内容,带领学生合唱其中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便导入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请同学们齐读考点内容: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以及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并结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试卷加强学生对该单元的知识的印象。接下来,教师就要检测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工业区的分布特点、中心商务区的特点、集团式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优缺点,进而减少课上教学时间,并让学生相互之间阅卷,以此强化学生知识体系。而后教师就要给予学生三分钟的时间仔细阅读课件中的“精讲点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了解到城市功能区的形态、特征、位置。在学生掌握具体内容后,教师可在班级寻找高考试卷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提升对问题的观察能力,迸发思维火花,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从而加强自主学习意识,使其能够更加顺利地分析出地理问题中所要考的核心内容,实现地理课堂有效的教学模式[5]。

(五)借用信息技术展现具体地图

高中教材内容拥有较多类型地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能明确每种类型地图所产生的地质灾害,导致学生无法掌握重难点内容。因此,教师可借助课件展示地图的具体信息,让学生通过宏观与微观的观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实现对地图的有效记忆,从而保证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在引用信息技术展开地图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学会阅读地理地图,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学生对地理内容的掌握,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创新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融合到高中地理课堂中,合理运用技术的特性,实时展现重难点知识,通过在课堂内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内容,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领学生有效掌握地质风貌的特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月娇,孙静.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8(41):358-361.

[2]许怡蕾.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测绘,2018(5):63-64.

[3]付秋臻,常青.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多媒体教学的应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3):113-114.

[4]李植.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整合建设的思考[J].学周刊,2017(16):110-111.

[5]房新聪.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8(6):83-84.

作者:陈江宏 单位:江苏省泰州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