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的实践

2022-02-10 10:41:12毕业论文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德育要求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时,应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中,健全学生的人格,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这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中,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产生于历史,对现在和未来有一定影响的优秀历史文化,这些文化根植于人们的观念和思想中,已经积淀为国民的普遍心理,并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这些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中华民族较为稳定的文化特质。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倡导下,礼义廉耻、忠孝文化、严于律己、尊长爱幼等道德规范深深影响着国民。民族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因此,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整体发展。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代表和谐。这个文化精髓规范了人们的行为,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对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能促进提高国民素质。以儒学为例,自汉朝以来,这种思想主张就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的正统思想,规范着国人的道德和行为,并影响至今。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却面临着道德危机和信任危机等问题。此外,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结晶,本应该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不应该只以博物馆的陈列品的形式存在,而应该是有鲜活的生命力的存在,要时时刻刻影响我们的现实生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继承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能对社会作出贡献,这可以让学生的道德意识得到增强。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阶段,其责任意识随着思维认识与思维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变化而改变。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高效的德育方法,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教学,能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自身行为,培养良好的品质,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德育中,能在循序渐进中启发学生树立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有利于开展德育活动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英雄人物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最终获得胜利的故事,有宁愿自己贫困,也要去帮助他人的故事。教师将这些故事讲述给学生,会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勇敢地去面对,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受到帮助他人的意义,这有利于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以此达到德育的目标。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含感恩精神,将其渗透到德育中,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体会到父母之恩和教师之恩,让学生学会感恩,这些都是德育的目标。

(三)让学生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德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让学生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中德育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归属感与认同感。在德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有效帮助教师做好德育工作的衔接,引导学生树立道德法制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同时也能让学生对国家富强和个人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意识到小家和大家是密不可分的,大家好小家才能好,从而提高自身的德育意识,以便更好地建设社会。

三、初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改革成效不显著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坚持导向性、疏导性、尊重并严格要求学生、教育连贯一致、因材施教等德育原则,积极助推课程改革,将课程改革的成果扩大化,让学生享受到课程改革的利好,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没有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而且仍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发挥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引作用。在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德育活动的过程中,没有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导致德育改革成效不显著,致使学生的正确思想观念与道德意识形成受阻。

(二)课程结构太过松散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向教育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决定因素,紧凑且适用性强的课程结构,能保证德育课程顺利开展,过于松散的课程结构则会降低德育课堂教学效率。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经常不注重课程结构建设,在课程体系的完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能力水平,盲目地构建课程结构,导致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难以保证。在过于松散的课程结构中,德育课程的内容选取、编排方案、授课方式等因素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德育知识学习质量,影响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

(三)实践活动过于单一

教学实践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性,使学生在有秩序的课堂学习中高效地掌握知识。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时,没有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体验,仅为应付教学检查而让学生配合“走走过场”,此举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部分教师为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选择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背诵传统诗词,在这种单一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得不到有效的德育熏陶,更不能高效地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德育知识,无法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

(四)教师文化素养不高

部分教师的德育认识无法上升到应有的高度,导致学生的德育工作开展困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品德教育出发,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丰富学生对德育的认知,提高德育工作效率。而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化程度较低,文化素养不高,无法有效地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德育工作中,导致学生不能接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无法良好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的对策

(一)推进德育课程改革

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要想更好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将其纳入考核机制,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不仅只是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核,还要重视学生的德育,让学生能主动地去参与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德育课程。教师还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德育教材中,因为教师在开展德育活动时主要依据教材来进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材中,会让教师更多地讲解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也能让这些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进而能在潜移默化中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以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为例,教师在讲解这一课时,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融入其中,多讲解这部分的文化知识,让学生产生热爱祖国,并时刻地维护国家利益的思想。学校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德育师资队伍,主要由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组成,并对这些教师进行一定的培训,或者让他们去师范学校进行学习,让教师的德育能力得到提高。

(二)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教师要善于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结合德育内容,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教学方法,要能充分了解当代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了解其具体的学习需求。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要注意保证课程的趣味性,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更多的趣味性元素融入其中,并将其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联系。如将中国的书法、戏曲、民族服饰、绘画相关的元素加入教学课件中,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并受其感染,在学习德育知识的过程中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感恩、责任、包容、仁爱、诚信等美德与德育内容相融合,并将其与中学生守则搭建联系,从而起到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效果。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播放不同主题的德育案例,营造相应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能被这样的氛围影响,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

(三)优化德育课程

教师可以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教学,将心理健康、哲学、人生礼仪等融入其中,并将这些知识进行重组,构建一个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心的课堂,并对德育知识进行丰富。教师还应该将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融入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七课《亲情之爱》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教育学生明白父母为他们付出的艰辛和爱,使学生学会知恩、感恩并报恩。学校在开展德育课程时,也可以每周让学生在阶梯教室进行,在教学中对德育知识进行宣传,同时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参与到其中,可以先让学生学习中国的礼仪,然后进行一定的示范,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能更加注重自身的修养。

(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中,不仅要靠课堂来实现,也要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对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刻地理解,也会产生相应的文化意识和情感认知。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该以活动为基础,通过行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可以举办一些有关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比赛,如演讲比赛、诗词比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等,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这些比赛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会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好的认知,也能使学习技能得到提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多参加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受到熏陶。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也是必要的,这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可以通过去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或在社区进行服务,或捐赠物品来感受德育知识。学生还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帮父母洗脚来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也可以向教师表达感谢,或者是去帮助其他的同学,这些都是优秀传统文化所呈现的美德。

(五)借助节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很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教师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可以展开讲解这些传统节日的由来,并将其与德育内容相融合,如鼓励学生在传统节日时多回家陪陪父母等。如在端午节时,教师可以直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为老人发粽子,并和学生一起观看和屈原有关的影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陶冶情操。学生能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氛围,并被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染,有利于其形成高尚的爱国情操。

(六)在网络媒体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而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技术进行有机融合,能更加凸显网络的价值。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媒体等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此来影响学生。具体可以向学生推荐合适的网站、公众号等,或设置优秀传统文化专栏的方式进行专题报道,为了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加入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并鼓励学生留言点评,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平台发布的相关信息了解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更加有针对性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升其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

(七)增强教师文化素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初中德育工作要想开展得好,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德育实践中,为学生的学习发展道路添砖加瓦,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与道德素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教师应正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德育作用,去伪存真,通过参加学术论坛积极与优秀教师共同开展学术研究,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中。教师应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提升自身文化素养,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教学意义,不断将德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教师还应定期旁听优秀教师的课程教学,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与教育手段,汲取优秀教师的德育工作经验,为保证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砥砺前行,为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不懈努力。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对德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应该向学生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促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者:王沧峰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