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人文教育在科学保堂的应用

2022-02-11 15:45:01毕业论文

人的素养包括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可以使他们获得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品质,賦予人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就明确提出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传统教学观念认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不相干的,人文教育只能在人文学科中得到体现.然而,对科学学科许多内容和方法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人文精神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人文学科范畴内.科学的发展,并不局限于研究对象本身所发生的进步和变化,新的科学知识一旦进入人们的认知结构,必然会同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作用,从而使原有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至整个文化传统发生变化,使人类能够重新定位自己,从而拥有更为深刻的人文观念,为人的生命寻找更有意义的人文价值.因此,在科学课堂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对自我的理解和认识,使之认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明确自我对群体与社会的责任,以及人与社会自然及自身的关系,培养受教育者自我实现、自我发展与自我更新的能力,由此提升人格并赋予人灵魂,最终让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是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一、利用概念,规律渗透人文教育

科学中的概念、规律都是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不懈努力,长期研究的结晶.每一个概念都是非常严谨的,如浙教版科学第四册第二章第二节中讲到“氧化反应”的概念时,对于“物质跟氧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和“物质跟氧气的反应是氧化反应”,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完全不同,从中就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概念的严密性.而科学规律中除了严密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能感受到一种规律之美.如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发现小小一张元素周期表竟然包含了自然界中的所有元素,并且各元素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固定的位置中,使之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体念到学习中的一种科学之美,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美育.

二、利用教材的内容、插图、阅读等渗透人文教育

在浙教版新教材《科学》中,能找到许多人文素材,具有浓重的人文气息.如每册的前言和每一章的章首语,好象是学生的一位好朋友在向他们介绍本册和本章的知识及学习的方法,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一种人性的关怀.在内容安排上,从大的方面来说,教材按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人与自然的思路设计了五大块内容:“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根据不同年龄段提出不同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小的方面来说,对每章节的学习,都先学习知识,最后归结到对人的影响和人类对知识的应用,两者相辅相成,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如在第三册第二章《天气与气温》的学习中,和学生一起探讨放温度计的百叶箱为什么要离地面1.5m高时,得出测量出来的气温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的,而人类一般都生活在离地面到1.5m的这个空间,因此百叶箱放在这个高度具有现实的意义.还有教材中的《水的利用和保护》、《体温的调节》、《探索宇宙》等章节的安排,都在向学生清楚的表明,学习的知识要为人类的生活、生产、发展服务.另外,新教材穿插着大量的彩图,生动形象,可读性强.其中的“阅读”栏目常有关于科学家、科研成果、科学与科技、科学与生活等资料介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例如“阅读”中介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欧姆等幼年时艰难的求学历程,毕生献身科学的精神,都是对学生的一种人格魅力的熏陶.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文字和图片,一方面反映的是科学对人类生活的贡献——科学创造了一个“新的自然界”;另一方面反映的是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热点科技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成就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能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免遭破坏,形成“科学是一柄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于人类,又能为人类带来灾难”的哲理意识,懂得科学技术最终是否能造福于人类,还取决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取决于人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观念.例如让学生思考一下“爱因斯坦如果答应纳粹德国的请求,帮助研制原子弹,那将会带来什么后果?”

三、在学习方法上渗透人文教育

在科学学习中经常要对一些数量的大小作出判断.比如1A、1V、1Pa、lN等,到底是多大呢?学生很难判断,因为大小是相对来说的,这时老师就要告诉学生一个判断的标准.以1A为例,学生一开始都认为1A是很小的,但当老师告诉他们0.03A的电流就能危害人的生命时,学生就觉得1A的电流太大了.当学习到1V时,老师再问1V的电压大不大时,学生就会先问一句:“人体的安全电压是多少?”当知道一般情况下人体安全电压是36V时,他们都认为1V是不大的.由此可知,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觉地选择了人的生命安全作为衡量1V电压大小的标准,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安全教育,这种学习中穿插着的人文教育远比班会课中单钝的道德说教来得髙效.

四、在实验、活动、探究中渗透人文教育

新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学生实验、活动和探究等内容,小到原子半径相对大小模型的制作,大到一个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试验过程、记录报告等.这反映的是一种课程理念的转变.“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科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科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对此忽视,相反,应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条件,使之能广泛的参与活动中.如探究“激素分泌不正常引起的症状及对日常生活的不利影响”时,学生出去调査需要时间,走访的病人和医生不容易联系等,老师就要尽可能的予以帮忙,使他们全身心投人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身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的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五、利用科学史渗透人文教育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科学家忘我的劳动和大胆的创造,从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如人类对原子模型的探索过程,就经历了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汤姆生的西瓜模型—卢瑟福的行星绕太阳模型—玻尔的分层模型—现代的电子云模型,从中学生就能真切的感受到科学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靠一代代人的积累才能完成,每个科学家都是在前人基础上取得了新的成就,从而使之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科学.通过科学发展史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对人类自身的思考,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从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作者:杨平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