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课程思政在外语教学的实现途径

2022-02-18 19:35:01毕业论文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外语课程既有重要性,也有必要性。以课程思政引领高校外语教学,要发挥教师育人的主体功能,潜心研究和深入挖掘每门课程中内蕴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统筹把握外语教学的政治意识和实践应用,进一步实现课程思政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外语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外语课程的重要性、必要性

推进课程思政是高校外语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新时代高校外语教学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路径。1.课程思政是外语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高校外语教学包括公共外语教学和专业外语教学,公共外语教学作为一种通用技能或者通识类基础课程,所覆盖的学生面较广,对于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来说具有一定独特优势。外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类教学课程,其深层的含义是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和教育,为此,在外语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发展要求。由于外语教学主要针对外国文化知识、语言技能进行教育,从客观和主观上容易造成学生对外国文化和语言的过度重视,而对本国价值观和文化教育效果的关注不够,因而需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力量,强化外语教学的价值观教育,将价值塑造寓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外语学习观念,明确外语学习的真正目的,为未来的就业、社会活动打好思想和实践基础。2.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外语教学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路径高校外语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求提升外语教学的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核心在于学生的满意度,其具体实效体现在学生的社会就业成功率上。当前高校外语教学面临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问题,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职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往往容易出现高校外语教学同学生的社会就业需求无法衔接的问题。为此,外语教学应当抓住课程思政建设的机遇,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和育人目标,由单纯地注重知识技能的教育,转变为提升学生用外语从事学习研究和工作实践的综合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外语专业的优质复合型人才。高校外语是一门实践类课程,当前外语教学的培养模式更多的是以开展阶段性出国学习交流的方式来进行,但以这样的方式存在会在学生心理层面产生出国才能学好外语,学好外语就必须在国外的思想。如果高校培养的优质外语人才都留在国外,要深刻反思外语教学中育人目标上是否存在问题。高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外语人才,这个问题只有通过课程思政才能够得到解决,也必然成为新时代高校外语教学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路径。无论是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还是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都可以结合课程思政的建设来进行思考和改进,从而提升外语人才的职业发展能力,激发外语教学适应新时代、引领新时代的发展活力和能力。3.课程思政为新时代培养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国际话语权建设的优质外语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当前,高校外语教学在国际国内大环境中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外语课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时代性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极大提升,未来我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人才交流的主要阵地,外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性的教学,在人文交流和科技创新方面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必须明晰国际国内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面转变的必然趋势,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导向,转变以往外语教学“向外看”的单一路径,形成“以我为主、面向未来”的崭新视野,培养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国际话语权建设的优质外语人才。

高校外语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需要注意的问题

新时代高校外语教学落实立德树人、实现自身内涵式转型的新发展内涵和实践路径,就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注人文性、思想性,课程设置系统化、应用化,提升外语教育教学的国际化、开放化水平。1.外语人才培养要关注人文性、思想性高校外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或者专业技能类课程,也是一门拓宽视野、了解不同国家历史文化传统、政治制度、地理环境的素质教育类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知识性和思想性。在高校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要求把外语课程的人才培养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互融合,发挥好外语教学的协同育人作用。外语教学具有其特殊性,语言的教学往往受到学科资源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其发展趋势也往往根据人的生产、生活、交往实践需要发生变化。当前外语教学应当从自身学科属性出发,综合考量外部实际情况和发展局势,着重把握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和人文内核。由此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并达到同思政课程相结合、相融合的状态。在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指引下,公共外语教学要更加注重通识性、人文性,在国际比较中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历史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情意识,扩宽不同专业学生的研究视野,提升其人文素养。2.外语课程设置应该系统化、应用化在以往的外语教学课程设置和考核中,主要都以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为主,外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也强调语言知识技巧的讲授,以学生语言技能的提升作为培养目标。但当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已难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因此,立足新时代,推进高校外语教学实现新发展,就要进一步完善其外语课程设置的系统化、应用化水平,增强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出更多优质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为展示中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和思想智慧。3.外语教育教学应该提升国际化、开放化水平从高校外语教学在国际国内发展格局中战略地位的上升来看,必须以外语教学的国际化、开放化为基本立场,使其在实现中外文化交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起到重要引领作用。当前外语教学的国际化、开放化,更多地是强调实现双方的平等对话,不仅要求学习外国的语言,同时也要用外国的语言来传播和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而不能本末倒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语言在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和交流。外语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在不同的文化感知和对比思考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和文化传播能力,其次要提升外语应用的跨文化意识和交流能力,培养应用型的外语人才。从外语专业广泛的应用场景和途径出发,更多注重培养外语人才在不同的、具体的应用场域中的知识转化能力。

高校外语教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当前外语教学的课程思政要以发挥教师育人的主体功能为关键,以提升思政教育的融入构建能力为着眼点,以统筹把握外语教学的政治内涵和实践应用为目标,为不同类别及特征的高校外语教学实践注入全新发展活力。1.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功能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力军”,要抓住课程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确保外语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扎实落地。一方面,提升教师的政治意识和思想政治素养。以教师的育人情怀和人文素养为基础,进一步提升高校外语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包括话语转化能力、场景应用能力、以强化实践导向为基础的综合育人能力。只有教师坚定信仰,认真做好课程思政,外语教学的思政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才能得以彰显。另一方面,增强高校教师开展外语教学的课程思政能力。外语教学是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过程,充分发掘外语教学的人文价值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历,教师不仅仅停留在对翻译文本、语言学的研究方面,还要更多的投入到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积极运用网络和新媒体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和组织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教学互动性,创新完善课堂教学模式。2.潜心研究和深入挖掘每门课程中内蕴的具有不同特色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力载体,将课程思政融入外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之中,并参与其创新性构建的全过程,提升课程思政的融入能力,是推动外语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一方面,以课程思政为主线,创新性地构建高校外语课程体系。适应国际国内社会对外语人才的多元化、质量化需求,发掘外语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作为价值引领,提升外语教学的政治站位。从课程的学科属性和教学规律出发,结合不同课程所侧重的不同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坚持课程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潜心研究和深入挖掘每门课程中内蕴的具有不同特色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从学生需求和专业发展趋势出发,将其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着力增强新时代外语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外语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促进课程思政与外语教学的有机融合。课程思政的建设不是外语教学和思政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要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统筹外语教学在专业技能和价值引领方面的双重教学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充分认识和尊重英语课程与思政课程差异性的基础上,探索两类课程的兼容性,找准课程思政实施的切入点,采取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材施教的方针原则,在保持外语课堂“专业属性”的同时,突出和强化其“思政功能”,真正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3.把握外语教学的价值引领和实践应用当前外语教学在高校和国家建设发展中,其学科地位和战略意义愈加突出,必须以统筹把握外语教学的价值引领和实践应用为目标,着力提升外语教学的育人育才水平和能力。一方面,以促进中外语言文化平等对话为原则,着力提升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价值引领和语言能力。当前在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要在外语教学中注重解释和应用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素材文章,加强主流价值观的塑造力、渗透力和感染力,强化外语学习的目的灌输以及应用的场景设置。有效引导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辩证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之处,强化对本国民族文化和语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树立开放的国际文化交流视野,主动学习和不断提升在国际科技文化交流等具体场域中的文化现象解读能力和语言转换能力,在对外交往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的功底和人文素养,增强对本国语言文化的输出能力。另一方面,搭建多元化的语言交流学习平台,增强高校学生的语言实践应用能力。如,通过外语社团活动、留学生志愿者服务、中外文化交流竞赛、网络信息一体化建设、扩宽校企合作等,有效增强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充分发挥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长效性优势,引导师生积极拓宽和丰富外语教学的应用视野和交流层面,逐步改革外语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对外语实际运用能力的日常考核和阶段性考核,取消唯分数论,探索构建和专业课程内容相协调或者相融合的考核评价方式,为高校外语教学实现内涵式发展提供扎实基础和根本保障。

作者:赵辉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