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应对策略

2022-02-22 10:38:28毕业论文

摘要:由于关乎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与财务工作的事宜,内部审计具有强烈的敏感性,与事业单位的业务流程、制度执行、资源使用等都有着十分密切地联系。目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面临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防控等多方面的风险,给事业单位发展带来阻碍。基于此,文章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现存风险探索应对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应对策略

内部审计能够定期对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确保资金用到实处,以免国有资产流失、浪费等。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及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推进,内部审计成为当前事业单位自我监管的重要手段。但是该工作的开展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给事业单位发展带来风险。如何解决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规避风险、减少损失,是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重点。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现状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大都毕业于经济管理专业,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技能培训,拥有CIA、CPA证书的专业人才更是寥寥无几。部分事业单位即便设置了独立的审计部门,但是受到领导干预,甚至成为贪腐的“保护伞”,严重影响政府部门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利用人际关系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既无法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客观,也会使审计失去原有的作用和价值。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

(一)风险识别环节存在的风险

一是部分事业单位决策者并没有予以风险识别充分的关注。事业单位属于国家管辖单位,一些内审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不足,工作态度散漫,并未针对性开展风险管理活动。具体表现为对审计风险的危害性认知不足,风险管理能力不强,审计计划不具有针对性。此外,少部分内审人员经验主义较为严重,侧重于习惯性思维,影响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风险防控机制不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是防范风险的重要依据,能够从源头上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如果在实际工作中,内审人员仅凭借主观判断进行内部审计,势必会引起严重后果。虽然目前也有部分事业单位针对审计项目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但是如何实施、实施效果是否达到理想水平仍然有待解决。三是审计方法不科学。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一些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设施不齐全,相关软件、网站等功能单一,无法满足内部审计日常工作需要。

(二)风险衡量环节存在的风险

一是审计力量不足。主要体现在审计人才数量少、专业水平有待提升,难以满足岗位工作需求,无法掌握专业的审计工作方法。一些基层事业单位审计人员甚至由财务人员兼任,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不具备良好的风险评估能力。二是风险评估手段单一。审计方法会对审计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如果方法使用不到位,则难以保证结果的真实性。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应用信息技术的频率、程度不高,人工传统审计模式依然是主流,难以从整体上对风险把控和识别。分析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和互联网数据传输公司虚增收入事件可知,该企业为了获取更多投资者的青睐,利用财务造假的方式虚报利润。这种方式对企业长期发展极为不利,会严重影响企业在投资者心中的形象,导致决策者无法对企业真实经营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在世通企业申请破产之后,很多企业吸取了经验教训,扩充了内部审计团队的人才储备;除了保留了原有的内部审计外包业务之外,同时引进了财务审计、内控评价方面的内容;改善风险评估方法,应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有效规避风险。

(三)内部审计对象和内容的复杂性

无论是改制、改组,还是经济活动的开展,都加大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难度,导致审计风险上升。此外,在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深化推进的背景下,内部审计工作难度更大,对内审人员专业能力的要求更高。

(四)内部审计法规不健全

内部审计法律依据不充分是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导致该工作开展过程中没有完善的法律政策提供支持和引导。部分内审人员在审计时依靠主观经验办事,影响审计的权威性、客观性和独立性。

(五)风险防控环节存在的风险

1.预算管理预算编制存在的风险如下:部分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未充分考察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编制时间紧,准备工作不足,影响预算编制质量;预算项目笼统,未遵循精细化的原则,一些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导致编制具有较强的随意性。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内部组织机构的分工更为精细,编制绩效目标未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导致绩效目标和预算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预算编制主要由事业单位财务部门负责,如果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并未加强交流和沟通,没有打破信息屏障,将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环节产生不利影响,还会导致预算管理与政府采购、基建管理等脱节,不利于事业单位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预算执行存在的风险如下:一是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没有按照预算执行进度使用项目经费,资金滥用、浪费等情况较为严重;二是预算编制没有取得上级部门的批准,以至于预算执行中的收支安排不合理,影响预算的严肃性;三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部门未实时沟通和交流,预算执行效率不高,影响整体工作成效。2.政府采购管理政府采购的顺利开展需要以完善的采购计划作为保障,并且在预算范围内进行。一些事业单位并未根据实际需求编制采购预算,不了解相关配备的标准,资产浪费和闲置的情况较为普遍。政府采购需要在上级部门的监督下进行,且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核和批准。部分事业单位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利用“化整为零”的方式规避政府采购监督,采购活动中可能做出违规违法行为,给事业单位发展带来风险。政府采购需要招标,部分事业单位并没有采用合适的招标方式,存在暗箱操作、徇私舞弊等情况。政府采购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确保其资质符合要求,所采购的物资质量有保障;要选择合适的招投标或定价机制,不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以免增加成本投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要按照严格的采购审批流程进行,不得随意、盲目,从源头上避免徇私舞弊等情况;物资采购完成后,需要验收,验收内容包括数量、型号、质量等,如果审核不严格,可能导致实际接收的物资与合同约定存在差距,造成资金流失。3.资产管理资产使用、管理部门之间的交流不足,资产配置可行性的分析存在较大问题;未严格按照要求执行集中采购要求;资产领用没有经过审批;在对资产进行报废处理时,部分人员职业精神不强,没有足额上交处置收入。4.收支管理在收支管理方面,支出申请和预算要求相违背,无论是资金支出的范围还是标准,都不符合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相关要求,导致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之间相互挤占的现象较为严重。当出现这一问题时,会增加预算失控的可能性,给事业单位发展带来财务风险。资金支出并未按照相应的程序进行,或是没有经过上级部门的审核批准。尤其是对于大额支出项目,如果手续不全,可能造成重大差错。

三、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优化内部审计机构

优化事业单位内部组织结构,合理设置审计部门,有效规避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切不可将其与财务部门混为一谈。机构设置需要明确单位的实际需求,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和革新工作方式方法,推行符合实际的审计模式。明确审计部门的职责及工作内容,直接由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该部门,避免该部门工作的开展受到其他部门的影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建立“一把手”的负责机制,动态跟踪审计部门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切实提升审计水平。此外,事业单位还应将领导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要求贯彻落实到位,具体如下:一是要对审计工作进行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其事前风险防范、事中问题纠错、事后经验总结的作用和价值;二是要将短期和长期工作目标相结合、体制和机制相结合、单位稳定和发展相结合;三是要提升审计人员个人能力,使其掌握更多本领、策略和方法,培养其崇高的职业道德精神;四是要打好基础,从审计角度进一步推动内控体系建设。

(二)构建审计复核工作机制

审计复核能够反复对原始资料进行评价,确保其真实准确,以更好、更快地完成审计项目。在审计复核环节,应配备专门的监督复核人员、审计人员,提供双重保障;加强对各细节的把控,确保人员在处理材料时坚守职业道德底线,不受利益诱惑,全面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效率。

(三)创新内部审计方法

目前,大数据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可同时处理海量数据信息,精准分类并进行妥善保存,推动数据整合、分析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往内部审计工作方式落后,效率低下,且通过人工统计数据,容易出现计算错误、数据遗失等情况。事业单位承担着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要采用先进的方法、遵循严格的标准开展审计工作。事业单位可根据实际工作需求,构建功能多样的信息系统,对财务数据、经济活动及业务开展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在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下,事业单位各部门间可加强联系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当发现问题时快速做出反应。

(四)构建审计风险评估机制

市场经济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市场形势严峻,事业单位面临财务风险。要想有效规避财务问题,应根据单位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前制定评估机制和应对计划,减少风险给事业单位发展带来的损失。审计部门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交流与联系,在收到风险预警的第一时间,本着早回避、早降低、早控制的原则,从源头上将其扼杀在摇篮中。审计部门还要深入了解事业单位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准确划分重点审计内容和范围,提出有效的风险控制意见及策略。

(五)提升审计人员专业能力

首先,内部审计与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财务管理等有着密切联系,如果审计人员不具备职业道德精神,工作态度不端正,就容易出现工作失误,给事业单位发展带来较大风险。因此提出以下5点优化方案。1.要加强对审计人员思想层面的职业道德教育,端正其工作态度,引导其树立责任意识,要求其在工作中一丝不苟、小心谨慎,面对利益诱惑时能够坚守自我。2.提升人员聘用门槛,择优录取工作经验丰富、专业能力突出的审计工作人员,为审计团队注入新的活力。3.为现有工作人员创造对外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加大专业技能培训力度,深入了解审计业务的相关内容、国家法律政策,激发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4.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实践机会,积累工作经验,强化个人能力。5.引导内部审计人员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尤其是在处理相关问题时,以谨慎、怀疑的态度对待。

(六)强化审计质量控制

为实现工作目标,事业单位要规范工作程序,简化工作流程,加强对各环节的质量管控。程序是提升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事业单位要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完善审计程序,降低各项业务开展中的风险。在准备环节,应合理选择审计项目,并根据项目间存在的差异,采用合适的工作方法。此外,还应全面收集信息资料,了解被审计单位、被审计项目的重难点,提前制定应对方案。在审计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推卸责任的问题,还应完善责任追究机制,针对工作失误、弄虚作假等问题,及时找到负责人,严重的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在审计完成后,总结工作经验,对工作流程、结果进行评估,提升审计水平。

(七)针对不同环节的风险管理

1.预算管理明确划分各方职责,将预算编制责任落实到位;采取有效的方式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做好预算审核工作;落实预算执行进度责任机制;对预算执行进行监控和分析。2.收支管理对支出事项、开支范围、支出标准等提出明确要求;严格审批支出项目的流程,确保审核手续齐全。3.政府采购管理健全政府采购内控管理制度体系,明确实施采购行为人员的职责;根据相应的要求,将按需采购贯彻落实到位;确保采购活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保证应当集中采购的项目采用集中采购程序,项目立项、决策实施合理合法,完善审核制度。4.资产管理对事业单位的在用资产进行深入调查,确保资产配置标准的规范性和可行性,降低风险;应对不同采购项目采取不同采购方式,严格按照年度集中采购目录相关要求,将采购限额标准贯彻落实到位;对于资产验收,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体系,确保资产数量、质量更符合要求;部分资产会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及时间的推移出现损坏、过度消耗的情况,对此,可制定日常维护和保养制度,在提升资产使用效率的同时,延长其使用寿命;将资产盘点纳入日常工作事项,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资产盘点和清算,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当资产接近使用年限或是无法发挥其正常功能时,需要向上级部门请示,按照程序审核批准后进行报废处理,残值收入应及时足额上交。5.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固定资产配置管理。要将重点放在采购预算管理、配置申请、审核和汇总方面,确保固定资产的数量、分配等符合相关规定。其二,固定资产购置管理。固定资产采购应遵循按需采购的原则,不得出现随意采购、盲目采购的行为,以免增加不必要的成本投入。此外,应注重对供应商的管理,做到“货比三家”,在考察供应商资质和信誉之后,以更高的质量、更低的价格购入固定资产;采购人员要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不得因为个人利益从中赚取差价,做出有损事业单位利益的行为,否则应追究其责任。在采购完毕后,事业单位应对固定资产质量、数量、型号等进行验收,随后登记入库。其三,固定资产信息管理,包括卡片管理、维护、标签打印和查询。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应编号登记,或采用卡片的形式,或采用二维码的形式,提升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便于后期随时查询,以了解固定资产分配、使用、租赁、报废处理等相关信息。其四,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固定资产的使用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使用。其中,内部使用主要为资产发放、领用确认、资产保管等;外部使用主要是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出租出借、对外投资等,这种方式既能够提升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又能够为事业单位带来一定的收益,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固定资产管理手段。6.收支管理一是针对收支管理,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对相关工作的开展发挥引导和约束作用。二是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需求,明确划分支出项目的开支范围和资金支出标准,为不同项目设置资金支出限额,不得超过规定标准,以免造成资金浪费。三是要严格审批程序,在资金项目收支管理方面,确保审核手续、审批手续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四是要明确审核的重点,具体工作如下:确保事前审批程序的完整性;收支管理应符合部门的开支范围和经费预算额度;确保报销票据符合相关规定,且具备法律效力。综上,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风险是多方面的,能够制定针对性的方案进行应对和解决,将风险降至最低,为事业单位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结语

本文研究旨在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提供一些有效方法,有关人员要深入分析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其作用及价值。事业单位应优化内部审计机构,构建审计复核工作机制,创新内部审计方法,构建审计风险评估机制,提升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事业单位从以上多个方面出发,解决内部审计思想观念、风险识别、审计独立性不强等问题,推动内审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自身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晓萌,左小颖,冯思琪.基于大数据的审计风险控制案例分析[J].集成电路应用,2021(8):74-75.

[2]伍继敏.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的思考[J].审计与理财,2021(7):20-22.

[3]李明山.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探讨[J].今日财富,2021(12):171-172.

[4]冯思琪,贾晓萌,左小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现状及风险防范分析[J].商业观察,2021(14):64-66.

[5]黄赛娥.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及对策分析[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7):172-173.

[6]汤亚玲.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探析[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2):15.

[7]姜艳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动因分析及防范路径[J].财政监督,2013(11):38-39.

[8]张汉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动因分析及防范路径[J].财经界,2013(33):227.

[9]彭艳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与防范对策分析[J].财经界,2019(16):167.

[10]路振亚.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分析及防范路径[J].今日财富,2019(8):145.

[11]赵智鑫.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分析及防范路径[J].财会学习,2019(21):155+157.

[12]宗文艳.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11):170-171.

作者:张爱萍 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