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大中小德育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践

2022-03-03 10:38:14毕业论文

摘要: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同济附中)依托同济大学母体资源,与同济系其他附属学校紧密合作,开展大中小德育一体化研究,逐步开发和创设了以综合实践为特征的“济育”课程。通过“济育”课程的实施研究,探索上海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落地措施,研究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初中阶段实施途径和内容,将二者能够有机融合的部分,以德育课程的形式加以整体架构,成为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进而促进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培育学生健康人格和公民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化发展。

关键词:大中小;德育一体化;课程开发;综合实践

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国家教育战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举措。以大中小德育一体化课程开发建设来实现德育本质中所蕴含的普遍性,同时在一体化中突出个性,在普遍性中寻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践路径的特殊性。学校依托大学资源,传承“同舟共济”的精神文化,德育课程突出一个“济”字。按照“济”之要求教导和培养学生谓之“育”,努力培育具备“济人济事济天下”情怀的学子是学校的育人价值取向,故学校德育课程定名为“济育课程”。“济育”课程定位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实施强调从学生经验出发,以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问题为导向,以主题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引导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以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1]。开展“济育”课程的实施研究。从丰富课程内涵、开发课程内容、共建工作机制、探索实施机制等四个方面着力探索,构建一体化背景下的学校特色德育课程体系,以期为大中小德育一体化课程提供样态参考。

一、三个阶段逐步深入推进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

(一)第一阶段基础研究,组织各项活动

学校成立了德育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课题组,由大学专家教授担任课题组导师,除所有德育教师外,以全学科德育的方式,各科抽出1-2名教师参加课程开发与实践培训。在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将德育课程目标指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思想基础。在课程内容上,依托团队组织活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依托校园文化节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依托研学活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等等。课程实施过程中,采取专题讲座、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和动手操作等各种形式,实现课内外学习、校内外学习、自主学习与方法指导、认知教育与行为实践有机统一。

(二)第二阶段组织实践,开发活动课程

在“济育”课程中,学校开发了大量的实践体验课程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实践体验,在体验中开拓视野,获得能力,提升素养。力求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探究答案,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自发地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为加强劳动教育,开发了“一米菜园”课程,引导同学们亲自种植蔬菜,体会劳动的艰辛和成果的来之不易,进而产生珍惜粮食的美好品德。通过养护绿植建设班级“一米阳台”,美化教室环境。通过探究“小苗为什么长不大”,了解植物生长的一般规律,认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美好。“济育”课程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指向,以道德品质和道德习惯养成为学习目的,更重要的是关注知识能够学以致用,学习方式以探究性为主,学习内容更趋向于综合性,纵向可以小学初中垂直连贯,横向可以学科之间融合,以达到横纵向的融合贯通。通过德育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研究,为培育中小学生以“德”为核心的素养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和操作方案。

(三)第三阶段梳理总结,进行成果推广

总结“济育”课程研究成果,从德育目标、德育组织、德育制度、德育课程和德育评价上进一步总结梳理,建立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做到联体又连心,学段有侧重,年段有目标,实施有规划,教育有成果,探索大中小德育体系一体化实施路径。

二、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具体策略

(一)与学生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学生核心素养界定

围绕德育课程总目标,学校提出了要培育有报国之志的中国人,济人济事的文明人,追求卓越的现代人,具体细化为学生必须具备以“三心三性三力”为主要能力的核心素养:三心即以爱国心、责任心和包容心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参与能力;三性即以独立性、坚韧性和进取性为主要内容的自主发展能力;三力即以阅读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修养要求。

(二)与目标相匹配的“济育”课程开发

“同舟共济”是学校的校训,“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是同舟共济精神的完美诠释。秉持济人济事济天下的育人理念,学校开发并形成了以品德与健康课程、语言与表达课程、艺术与审美课程三大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济育”课程体系。以品德与健康课程中的心理课程为例,形成了分年级的心理主题课程,六年级如《好习惯,好人缘》《学会合作》《携手经营快乐的家》《做时间的主人》等,七年级如《拒绝诱惑,健康成长》《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与情绪二三事》等,八年级如《生命的关系——与朋友交,诚以待人》《生命的关系——男女生的交往》《静心听花开》等,九年级如《面对中考,我能行》《生涯GPS导航》《生命的对话——挫折对我说》《生命的进阶——与学习和平共处》等。通过上述三大课程群的开发实施,将德育一体化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的方式加以推进和落实,同时突出各级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的三个特点,将德育一体化课程有机融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形成德育一体化课程实施图谱。

(三)与德育课程相匹配的重点项目实施

在德育一体化课程推进的过程中,高度重视项目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通过重点项目的实施促进德育课程一体化。三年来,学校从大中小联动实际出发,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实施了三大项目,分别是“基于班级小组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项目、“宝贝小老师”生涯教育项目和筑梦课程项目。“基于班级小组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项目下接同济附小“五大习惯管理”课程中的学习习惯培养课程,从预习、听课、合作、思维、作业、整理、阅读、管理等八个方面深入推进,形成了《合作生活小组自主管理规范》和《小组合作“荣誉”银行积分制度》等项目成果,形成了以小组合作自主管理为主要特色的建班育人模式,培养了具有良好合作能力与主动履责意识的学生[2]。生涯教育项目以汽车博物馆“宝贝小老师”职业体验课程为主。学校以汽车博物馆作为职业生涯体验基地,以汽博馆“宝贝小老师”职业体验为载体,开发并形成了队长学校管理课程、礼仪教育课程、语言表达课程等课程群。自2018年汽博馆“宝贝小老师”职业体验课程开展以来,先后有300多人次参与课程体验,“济人济事济天下”校园文化精神和理念逐步落地。筑梦课程项目是学校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和载体。学校团队组织对接大学党团组织,共同开展初中生“十四周岁生日活动”“少年团校”团课活动和同济校史学习宣讲活动等,通过这些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实现了大学生党员带中学生团员,团员带少先队员的良好局面。大学社团组织对接初中社团组织,共同开展生涯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学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树立和明确学习目标,获得自我发展的长久动力。

(四)与课程项目相匹配的评价方式

强调过程性评价。课程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参与度和兴趣爱好,注重过程性评价。将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获得体验;积极思考,获得感悟;积极行动,获得活动动力。如在德育课程一体化项目中,要求每人每学期完成固定学时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经历作为学生参加各种评优评先活动的依据。进行服务活动结束后由教师或志愿服务活动基地工作人员签章,证明其志愿服务经历。由家长、同学和老师撰写互动留言,对志愿服务的过程进行记录、鼓励和评价,以此调动学生的志愿服务积极性。

(五)与德育课程一体化相匹配的协同机制

1.优质教育资源学区共建共享。学校作为所在学区的龙头学校,在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方面,努力承担引领示范责任,努力探索学区共建模式。依托上述中心,学校在学区内举行多次活动,促进德育教育的交流。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同济大学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与学校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学校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室。学校也以此为依托,将这些优质教育资源推送到学区,让学区内的更多家庭和家长受益。2.家校共育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在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学校把家长定位为“课程同盟军”,和家长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开启“成长之旅”。在家校共育过程中,学校创建了协同合作六大项目平台:家长学校项目、驻校办公项目、科技艺术家庭联盟项目、阅读联盟项目、青少年德国文化交流中心项目和青少年创客中心项目。以六大项目为依托,家长深入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的全过程,共同促进和见证孩子的成长。3.大学资源提升德育课程一体化品质。学校充分利用和发挥大学资源的教育意义和价值,赋予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以同济特色。一方面,传承大学“济人济事济天下”的优良文化传统和责任情怀,突显“济”之传承。另一方面,以大学资源为学生德育课程一体化注入科技、开放、多元、国际化元素,优化和提升德育课程品质。借助大学的母体资源,三年来学校共有3000余人次参加大学艺术文化活动,共参加40余场次高质量的文化艺术活动,大学60余位教授为师生开展专题讲座与报告,共有两百余位优秀大学生参加中小学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利用大学母体资源共开展20余次研学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三、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实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了全体教师师德师风和专业能力,着力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社会履责能力等六项关键能力,创新了“学在同济”的大学、中小学、家庭协同育人机制。

(一)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多维能力

学校积极探索以学生德育课程一体化为引领,构建学校校本德育课程,积极推进“基于班级小组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项目,初步建立起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建班育人工作模式,并以此为抓手积极推动温馨教室和快乐中队建设。在综合活动类课程中继续推进“筑梦课程”生涯教育项目,利用班队会课和每月一次的年级大会,围绕年级教育主题和专题教育要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交流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自信向上的自我发展能力和互助进取的合作能力[3]。

(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向研究型、学术型过渡

随着课程不断实践,课程研究的教师队伍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课程的诞生,也打造出了一批优秀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他们既有专业素养,又有课程开发的能力,激发了教师的研究热情。同时,教育理念也更加先进。项目组的教师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也都获得过市、区级别的奖项。

(三)形成了学校的德育课程

建立了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体系完备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形成了总课时达272课时的德育课程体系。从课程内容上看,涵盖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从课程实施载体上看建立了研学课程平台、生境花园课程平台和生涯教育课程平台。从课程评价上看,建立了依托上海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课程评价系统。从大中小德育一体化课程开发上看,形成了“同济样本”,课程品质得到提升。

四、结语

增强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多样化和选择性,丰富学生实践性学习经历是学校进一步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的突破点,具体如下:

(一)“学在同济”德育课程一体化图谱更加系统科学

现有课程图谱还不完善,课程内容还有待优化,课程实施质量还有待提高。基于这样的现实,学校今后将围绕以“德”为核心的素养教育全面实施,以课程图谱的进一步完善为努力方向,在架构图谱的过程中完善德育课程一体化体系,提高育人能力和效益,促进学生获得持续幸福成长的动力。

(二)“学在同济”大中小德育体系一体化建构更加规范

学校作为大学附属学校,学校在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上是一脉相承个性实施的。学校将紧紧依靠大学母体资源,借助大学的八所附属学校共同承担的教改课题《基于大中小贯通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研究》,以及同济大学入选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进一步共享“学在同济”资源,探索大中小德育体系一体化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王飞.思想政治理论课导论[M].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夏雪梅.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学习素养视角下的中国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作者:刘卓 单位: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