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研究

2022-03-08 11:00:02毕业论文

摘要:文章主要以B镇为例,在了解B镇农村金融“诚者信合村村通”项目落实的背景下,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探讨农村地区响应落实农村金融“村村通”普惠政策的过程。尝试嵌入社会资本机制分析农村普惠金融存在的困境与不足,探讨为吸收支农群众,建设、巩固、留守农村金融资源这块主阵地,积极介入信任、规范、参与机制后乡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所发生的变化。

关键词:农村金融;村村通;社会资本

金融是经济核心。互联网的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向前进步,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显然已不适应时代潮流。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繁荣重要载体的农村信用社,承担宏观经济下行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加之金融市场变革导致各金融载体竞相涌现,挑战一时加剧。此外,大众对需求向度、广度和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升扩展,公路通、信号通、电通、水通、电视通已基本得到满足,金融服务“村村通”的创新开发使百姓需求进一步提升。“诚者信合村村通”是一项助农取款的惠民政策,为万千农村地区群众提供集账户查询、刷卡消费、转账汇款、自助缴费和代收代付社保等功能于一体的自助结算终端[1],此终端打破传统必须前往定点机构办理业务的限制,以行政村为覆盖面,以市为中心点,向外扩展半径,实现由镇到村再到组到人的辐射过程。2014年银监会印发《关于推进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拓宽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面,并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诚者信合村村通”工程,将金融服务延申至行政村,打通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求加大金融支农力度,需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的金融体系,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都提出金融服务要“质”和“量”两手抓,提档升级农村普惠金融“村村通”的战略部署,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当今社会普遍发展为趋于功利理性选择的个体,若农村金融普惠服务未能构建一套成熟的信任体系和监督规范的制度体系,“村村通”将难以实行。为此,必须认真审视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村村通”服务工程的下沉过程,尝试将社会资本嵌于农村金融“村村通”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分析项目参与中人与人、人与金融、人与服务之间的信任、规范、普惠参与程度,思考金融服务普惠变化,从而保障其可持续性发展。

一、社会资本介入机制分析

(一)信任机制

农村金融“诚者信合村村通”所构想的是一种精诚合作、共同发力的模式。而作为社会资本最基本的要素——信任,是银行人员、服务网点签约人员以及农民等多方主体合作发力共同建设“村村通”工程的基础。查尔斯·蒂利认为“信任是把利益攸关之事置于他人的失信、失误或失败的风险之中,而信任关系则意味着常规化地承担了这种风险”[2]。农村金融本身就涉及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利益,在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渗透信任意味着,金融服务要想顺利推进绝不可单一依靠国家与银行,更应通过连接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地域、不同生活处境的利益不同者,在价值多元的主体中努力实现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协同结合,既是服务的享受者,也是服务建设的贡献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将社会资本嵌于农村金融服务项目中,应紧紧把握治理中的两种信任:一是以地缘、血缘等共同情感联系的纽带信任;二是积极构建具有约束力的习俗或制度规范的认同信任。前者要求将农村金融置于共同信任情感的熟人场域,以服务人员良好的诚信行为为先机;后者则要求服务过程应遵循一系列规章制度,能被服务对象广泛地接受、适应、认同、支持。而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信任始终是实现顺利推进的心理基础,促使服务双方形成统一战线联盟。

(二)参与网络机制

信任使金融服务构建中结成良好的互动合作,张康之指出:合作首先成为社会生活形态,而后才是生活形态构成的人际关系及其行动[3]。互动合作内嵌于社会结构中,成为相互关联的网络,构成社会资本的基础,同时也是农村金融服务顺利推进的关键平台。可以说,参与网络是吸收农村金融服务支持的重要载体,因为站在网络中的“节点”位置,能以信任纽带带动“熟人场域”。如《乡土中国》一书中描绘的波纹,熟人连带、吸引其他熟人参与,产生自愿、主动支持行为,最大化发挥资源效用,共享互惠利益。如银行通过“项目制”购买并提供精准的助农取款服务,在各乡镇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站点,成为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沟通桥梁。一方面,在同行竞争中获取民众资源,自身提档升级;另一方面,普惠民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此时,信息、资源共享网络规模庞大、结构紧凑,群众和服务网点之间的沟通频繁,强化信任感与责任感,网络中制度规范的优化升级,保证了农村金融服务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成功率。

(三)规范机制

由于群众具有价值判断差异和不同利益诉求,服务种类和方式也不尽相同。仅有信任的条件和群众参与的随意性远远不够,还需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嵌入社会规范,以日积月累熟人间的约束力和服务规范威慑性,巩固服务提供者和被服务者协同、有序、和谐的局面。规范有具体和抽象之分,可以由群体在常规行为中的共识所成,也可由组织所制定,用以约束社会行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4]。规范汇聚社会个体间的共识与认同,调节个体行为,是参与主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通过制度安排,引导行为主体双方在提供服务或享受服务中获得应有的激励引导、约束或互惠。例如,在服务过程中,一定要权衡不同利益。一是用法律、制度促使所提供的行为规范性,用既定的制度规范现服务提供者给予表扬肯定或惩罚警告。二是用风俗习惯等道德规范促使服务提供者自觉履行职责,润滑行为主体间的和谐关系,催化互惠发生。此时,社会资本效力得到保障性发挥,服务质量实现高效提升,达成共建、共享的互利共赢局面。

二、“诚者信合村村通”的运行困境

开展任何一项工程都并非一蹴而就,即便是政府、企业机构大力推行,其农村金融项目在管理、服务、风险防范方面依旧存在不足。

(一)运营条件不规范

开展“诚者信合村村通”服务项目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站点选址审查和人员选取资质的不规范。一方面,需要有良好的信誉条件、强烈的责任心以及较高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应考虑存取业务的POS终端需要一系列的网络设备以及远近分布的特点。与此同时,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硬件设备操作复杂,易出现错误,影响业务办理。Y站点人员反映:银行提供的POS机应用不顺畅,业务进行到一半就断网,费时费力。此外,银行和站点签约补贴标准按单笔柜面交易笔数的系数折算,因各站点流动、聚集程度不同,交易数量差异较为明显。银行难以权衡服务站点的平等利益,无固定的核算方式,致使部分站点投机取巧,借用亲友银行卡增加业务交易笔数。

(二)信任参与不充分

金融需获取群众信任,并以此吸引多方自愿主动参与,然而却成为B镇落实“诚者信合村村通”项目中最主要的阻碍。第一,银行负责人和站点人员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彼此之间缺乏信任。站点人员多为店面商业个体户,且多为此站点区域内的群众本身,文化素养偏低,需要银行专业人员指导和帮助。在此对接过程中,银行负责人未能很好地担起责任。某一服务站点人员谈到:“好几次都反映了存取款的POS机器经常出问题,有时候业务无法办理打电话寻求帮助,但总需要一段时间”。第二,服务提供者与群众之间缺乏信任,只要涉及金钱利益,人们往往都会跳出“熟人场域”,以更为理性、功利的态度对待。站点人员反映有时机器在办理中出故障,都不知道钱有没有取成功,生怕我们多取了钱,而且印刷机总是有一两张刷不过,大家就觉得这是“假币”。农民文化水平仅限于能看懂的,按传统习惯方式生活才是安全的,科技对他们而言存在风险,难以适应、信任科技智能服务,因此在交易中总是心存谨慎、猜疑。

三、“诚者信合村村通”的变化

考虑其社会资本与农村金融“诚者信合村村通”服务的逻辑关联,在此探讨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后农村金融所发生的变化。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农民固执传统的保守思维被逐渐打破,接受并适应手机、银行卡支付结算方式。此外,各服务主体努力培育“软资本”,完善规范制度、建立防范风险。金融服务得到升级改造,深受大众青睐。

(一)强化“硬”手段

金融必须在安全稳定的条件下进行,因此创设健全社会资本中的制度规范尤为重要。银行负责人提到:一个网络站点的POS终端布设前后大约需要投入1.5万元,除站点人员每个月的补贴,还需进行站点监控设备、印刷机、POS终端机的提升和改造。每一站点交易虽为开放式场域,但都有安装监控设备、验钞机以及保险柜。POS终端机每隔一两个月都会更新换代,过去存款需要手动拼音打字输入账户名,逐渐转变为手写输入,直到现在的自动显示账户名,正确即可交易成功。银行根据客户反馈情况,填补漏洞,不断更新设备系统版本。目前,每笔业务交易只需要一分钟,更为方便优化,且有效节约了成本。权责明晰和完善监督制度也是B镇农村信用社的重要改进。为使站点更加醒目,每个站点都有标注牌、制度规范管理体系挂门前,如汇款率明细、负责人联系方式、站点授予权挂牌等。银行也针对不足之处完善,限制站点投机取巧行为,规定每人一个月超出五笔交易则不算补贴。管理存取业务时,培训站点操作技术以及普及近期金融政策,每个季度召开培训会或学习总结会,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无形中创设一种严明规范的正式氛围感,在遵守与落实制度过程中,加强服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被服务者的幸福感和满意感。

(二)重塑“软”约束

设备设施的完善、制度的健全增添站点正规性,拉近分散主体间的心理距离,营造相互理解的氛围,赢得群众信任,并逐渐兴起助农取款业务。人们秉持用多少取多少的心理,不会在身上存放大量现金,随时前往服务站点存取。部分老人认为站点人员都是熟人,不会有欺骗行为发生,让服务人员代替输入密码。如今,存取业务都有短信通知,主动放弃要交易凭证的需要。这是人们在逐渐规范的环境氛围中,道德、制度的约束力和熟人社会中共有的认同情感纽带所发挥的魅力,培育出诚信友爱、平等互惠、合作参与的美德。这种厚植的信任历来就被认同且不能违反,如村民所反映:倘若有人破坏“熟人办熟事”给予的信任,就会遭到孤立斥骂。为长远发展考虑,为自身生活和谐安定,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维护给予的信任,也就少有“多取少存、混用假钞”欺骗行为的发生。

(三)扩容“量”服务

信任和规范完善是金融服务的准备和条件,二者充分结合可吸引大量群众资源。社会资本的存量可以决定一个人、组织或团体的收益,而社会资本的存量多少又来自于他(它)的参与网络关系[5]。银行建立全县“村村通”站点微信群,一来为宣传有关惠民政策,扩大业务范围;二来解决站点反馈问题,互相沟通交流。以前仅支持存取业务的POS终端服务范围改造升级为一揽医保、社保、水电费的缴纳,同时支持短信绑定办理以及贷款办理,紧密承接政府有关机构的部分收取项目。银行也有计划将学校学生带动到这一服务体系中,通过为学生办理折扣卡,只需凭借此卡到指定商店站点消费,即可享受折扣优惠,满足更多层次的需求,扩大参与主体。

四、结语

“诚者信合村村通”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是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振兴的重要支撑部分,创新、激励与完善健康持续的金融服务,是农村金融改革的正确方向,盘活农村资源,推动农村金融回源,将更多资源配置到农村的薄弱领域,培育出人人受益与人人享受的丰富金融服务生活。但这种创新型的金融服务模式也需要民众的主动参与和支持,必须把社会资本中的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参与网络嵌入金融发展考虑中,用道德和法律制度规范民众行为,以亲缘、地缘的情感纽带培育共同参与意识,赢得信任与支持,协同参与农村金融发展,紧密连接原子化、冷漠化的分散主体、区域,使金融与群众无界限、无欺骗交流。总体来说,社会资本与农村金融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相互依存。“诚者信合村村通”在为群众、产业等领域所信任、接受和喜爱下,持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唤醒人们的集体意识和认同情感,重塑诚信、互惠的美德;在银行机构积极探索高效运转的服务体系,从单一、单向的依赖型社会转向双向、多元互动的服务型社会,带动农民主动积极协同参与。在依法、依德的服务体系完善并持续有力推进公民素养提升,培育强烈使命感、责任感获取百姓满意感,满足农民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最终将利于形成相互依托、优势互补一体化的助农情服务格局,促使有农民特色的农村普惠金融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张敏.新型农村金融产品自助结算终端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贵州农信社“诚者信合村村通”工程发展现状分析及启示[J].企业研究,2014(14):16+18.

[2]查尔斯·蒂利.信任与统治[M].胡位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作者:赵镓藜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