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心理护理在精神科糖尿病的应用

2022-03-08 11:05:01毕业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对精神科糖尿病患者行心理护理联合饮食指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精神科收治的糖尿病患者30例,随机对入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5例。患者均在针对性药物治疗下实施护理,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而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心理护理及饮食指导,观察组间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变化及SAS、SDS评分变化。结果:组间患者护理前,血糖水平差异性较小(P>0.05),护理后,餐前及餐后2h血糖水平均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组间负性情绪(SAS、SDS)评分未发生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评分均有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分数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精神科糖尿病患者而言,心理护理联合饮食指导的开展意义重大,在稳定患者血糖水平的同时,有效改善其负性情绪,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精神科;糖尿病;心理护理;饮食指导

室患者差异性较大,当其伴有糖尿病疾病时,治疗难度明显增加[1]。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疾病,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致使此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人们用“不死的癌症”来形容糖尿病,只能终身通过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来防止其出现各种并发症,保证其生活质量。血糖水平长时间居高不下,对患者血管疾病、神经功能等将存在不同程度影响。有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出现及发展与患者心理状态存在一定关联,负性情绪长期存在可在一定程度上诱发糖尿病出现。而精神疾病伴有糖尿病应不仅对血糖进行控制,同时,应注意患者饮食、运动、心理状态等情况,进而使其预后得以改善。目前,对精神科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工作成为临床重点关注话题。本院将精神科糖尿病患者进行分组,探究心理护理联合饮食指导对其应用价值,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纳入本院精神科接收的3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代表,2019年8月为研究起始时间,2020年8月为研究截止时间。根据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15例。对照组包括男9例、女6例,年龄46~68岁,平均年龄(52.34±1.21)岁,研究组包括男8例、女7例,年龄45~69岁,平均年龄(52.42±1.16)岁。观察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比较价值。1.2方法 根据患者糖尿病及精神疾病表现给予其针对性药物治疗,在此过程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即:告知患者饮食相关注意事项,叮嘱其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物等。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具体表现为:①心理护理:糖尿病病程较长,患者患病过程中难免出现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同时,因其同存精神性疾病,为此,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变化,将糖尿病及自身精神疾病相关知识为其进行讲解,使其了解两者对其自身危害,纠正其对自身疾病的错误认知,进而使患者防治疾病意识提升,利用语言及非语言形式给予患者适当鼓励,增强其治疗信心,使其以最佳的状态面对治疗;②饮食指导:根据患者日常饮食习惯实施相应的饮食指导,摒弃不良饮食习惯,告知患者多使用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食物,合理化搭配膳食结构,控制每天盐摄入量。叮嘱患者每天进食一定量的水果、蔬菜,尽量避免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物。每天固定进食时间,在进餐过程中,应细嚼慢咽,保证食物影响的充分吸收,并使其明确规范饮食的重要性及必要性。1.3观察指标 ①观察组间患者护理前后餐前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变化;②利用焦虑评分量表、抑郁评分量表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患者SAS(焦虑)、SDS(抑郁)评分,分数越低表示患者心理状态越好。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23.0,血糖水平及SAS、SDS评分均采用t检验,组间数据差异为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血糖水平 护理前,组间患者餐前及餐后2h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2心理状态 组间患者护理前SAS、SDS评分差异性较小(P>0.05),护理后,组间评分均明显降低,其中,研究组评分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讨论

人们生活水平伴随国家经济发展而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群众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工作时间等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糖尿病患者在此情况下逐渐增多。体内胰岛素分泌出现异常为糖尿病主要发病原因,若长期血糖水平控制不佳,心脑血管疾病及肾病发生率随之提升,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临床资料显示,近年来,糖尿病患者年龄日渐下降,中年患者比例明显增加,同时,有研究指出,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已经高达10%左右,且上升趋势明显,此疾病已然成为影响我国中老年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部分糖尿病患者伴有精神疾病,此类患者与正常糖尿病患者相比,治疗依从性相对较差,与医生、护理人员配合治疗过程中,抵触情绪较为强烈。为此,患者治疗效果不尽理想,对治疗与护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药物为精神科糖尿病患者主要治疗方式,患者在院中由护理人员督导,治疗效果明显,但毕竟住院时间有限,患者多数为院外生活,而糖尿病主要治疗目标在于血糖控制。为此,应给予患者优质的护理干预,使其自我管理能力得以提升,继而保证治疗效果。精神疾病患者思维能力及自控能力明显弱于健康群体,为此,心理护理的实施尤为必要。而负面情绪的出现会使血糖水平产生较大的波动,为此,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应确保患者轻松和愉快的心理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研究组患者有效评估其心理情况,并实施心理护理,使其SAS与SDS评分得以明显下降,和对照组数据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能够说明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后,可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心理疏通,使其对自身疾病认知度得以提升,和患者主观感受以及身体情况相互结合选择有效的干预措施,有助于发现患者产生的负面情绪。与此同时,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精神疾病病情进行观察和分析,对患者不同的思想变化进行分析,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改善其病情的同时消除不良情绪。糖尿病的发生,与患者日常饮食存在一定关系,科学化控制饮食,对糖尿病具有缓解作用,控制血糖过程中,除药物治疗外,饮食结构的改善至关重要[2]。将饮食指导应用于研究组患者中,护理后,血糖水平得以明显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可知,指导患者合理化饮食,科学性制定膳食结构,保证每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糖分合理化摄入,可使血糖范围控制在标准值内。将患者以往不良饮食习惯给予纠正,叮嘱其在饮食过程中应保证细嚼慢咽,不可狼吞虎咽,同时,保证就餐时间稳定,不可饥一顿、饱一顿,此种情况的出现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由于精神科糖尿病患者思维、认知等能力与正常患者不同,为此,即便为其制定合理化膳食方案,部分患者也无法完全落实,为此,对于精神科糖尿病患者而言,在饮食指导基础上,还应展开心理护理,使患者明确合理化饮食对自身疾病重要性,进而提升其配合度,改善血糖水平。此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研究组血糖水平及心理状态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将心理护理联合饮食指导在精神科糖尿病患者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施荣娜.精神科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和饮食指导[J].糖尿病新世界,2019,22(21):81-82.

[2]丁艳英.浅谈精神分裂症伴发糖尿病的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3):273.

作者:温广妹 张美清 林婷 单位:茂名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精神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