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社会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浅析

2020-01-29 11:50:02毕业论文

摘要: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网络发展的必然阶段,随着网络技术的继续普及和上网群体的异质性增强,这种信息表达的渠道仍将朝多元化趋势发展。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划分了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基本类型,进而对这些基本类型进行原因分析和功能分析。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因果分析;功能分析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对于个体而言,社会事实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产生强制性的影响。在社会学研究中我们要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看待。当我们试图解释一种社会事实时,我们必须分别研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具备的功能。——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1〕

一、网络流行用语的产生及其基本类型

互联网正以无孔不入之势蔓延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交流的普及,中国网名的人数日益攀升,他们经常聚集在聊天室、论坛、博客等等里面聊天、发表文章和见解,久而久之,他们彼此间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网虫”),圈内也出现了一种具有特殊形式和特殊意义的语言文字——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以因特网为媒介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的变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网络语言中,它不仅将口语和书面语融合,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融合,而且还将各种无法以汉字表示的情态,以一定的形式在电脑屏幕上表达出来,形成了网络语言特有的形式和风格。比如“^-^”表示很开心的一张笑脸,“@%&¥%&”是骂人的话,这些都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年轻人不但在网络中频繁使用网络用语,在现实生活中,网络用语也流行了起来。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新的语言现象,它本身具有一定合理性和特点。笔者对一些网络用语作出如下分类:

1.语句型:以独立语句的形式出现,但是从字面上看却难以理解,往往贬义居多。比如我是来打酱油的;我当时在做俯卧撑;我亲戚是公务员;开门,放城管等等。这些网络用语都跟社会现象紧密相联,往往是一些社会焦点事件进过大众传媒曝光以后,网民总结的大意,其实际涵义必须找到对应的案例才能理解,但是这些用语的普及程度和速度早已掩盖的原始事件。

2.单词型:以人名、名词、动词来表示一种社会现象,或者是用正常的意思的谐音来表示该词或者该词的引申词。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近两年,网络上最流行的单词型网络用语有3个。首先是“囧”,凡是在可以说话的论坛,大概都可以见到这个字,念jiong。起初表示人们觉得自己先前的话语不恰当而表示尴尬,后来也引申到对别人话语不恰当的鄙视。第二个是“雷”,“被雷到”是指形容被吓到,用来形容极度震惊、无奈、恐怖和恶心。第三个是“山寨”:是指盗版、克隆、仿制等,一种由民间的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还有一些其他的单词型用语,“槑”读音是“梅”,由两个“呆”组成,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很天真,很傻。“宅”是形容某人喜欢经常呆在家里而不喜欢外出活动,通常活用为“宅男宅女”,还引申为高校中文科类的男女博士等等。

3.字母型:完全由字母组成,可以分为汉语拼音缩写(或英文,不区分大小写)和象形两种。前一种如“QC”指代清纯,“XB”是小白的缩写,白痴的意思,“FB”腐败的缩写,对于学生来讲通常指出去吃一顿好的,或者帮自己添置新的衣物,往往可以说自己刚刚FB了一把。“BXCM”是冰雪聪明的缩写,“FQ”是愤青的缩写,“BD”是笨蛋的缩写。用英文单词的缩写来代替原来但是的意思或者原来单词所引申的别的意思,如“Q”是“cute”的缩写,表示很可爱;“lol”表示大笑,是laughoutloud的缩写,“KFC”是killfuckingcustomers的缩写,“PK”是playerkill的缩写;“RUOK”是areyouok?的缩写,“omg”是oh,mygod的缩写等等。其次,用单纯的字母组合来表示某种形象。如Orz,这三个字母的组合酷似一个人跪倒在你面前,意思是“拜倒”,引申为“佩服”。

4.符号型:主要由非文字的特殊符号组配而成,部分与文字组合来表达涵义。比较常见的有“:)”来形容人很开心,图像和笑脸很相似。“:-D”表示非常高兴而张嘴大笑,而字母“T”和下划线“_”搭配而成的“T_T”就好像泪水从脸颊流下来的样子。这类流行用语不但在网络上普及,甚至在手机短信中也广泛使用。

5.数字型:用数字代替文字,已经成为网络上聊天的习惯。从最初的“88”、“886”到今天的每一个数字的开头都有许多种组合,或者谐音、象形等。例如“3166”:沙呦娜拉,日语,表示再见的意思,“54”是“无视”的谐音,即漠视一个人,对其表达最大的不屑,“01925”:你依旧爱我,“1920”:依旧爱你等等。

也有一些学者将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语划分为符号图形类、缩略词类、旧词新意类、谐音类、引申类、新词类、数字代码类等7个类型。〔2〕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些类型都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即“表意型”和“简洁型”,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网络上沟通的功能型需要。表意型流行语是网民为了表达某种社会态度,但却不能直接的表示出来,因为收到论坛规则的限制。简洁型流行语,则是为了节省打字时间,并带有一定创新性和娱乐性,因而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下文将注重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网络流行用语产生的原因和功能。

二、网络流行用语产生的原因分析

首先,网络技术,不断推动。以输入法和聊天工具为例,各种拼音输入法(如谷歌、搜狗等)都运用了模糊拼音输入法,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于你输入的拼音的准确程度降低了很多要求,至少对拼音掌握不到位的人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QQ等聊天工具出现更加深刻体现了模糊拼音输入法的便利,因为QQ作为一种聊天工具,它更多要求的是速度,关于在汉字输入要求准确性程度上是相当低的。只要能看得懂,聊天的人往往不在乎打字的正确与否。

其次,网上交流,自由无拘。网络虚拟空间中各色语言杂呈,主要源于现实社会环境的多元化。不同身份的网民上网后多以隐匿的身份加入一个聊天室或BBS,享受充分自由的话语权,因此,得以放纵,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受约束。

再次,沟通方便,达成共识。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率地得到信息交流,成为充分依赖网民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大家挖空心思对一些汉字、词语甚至非母语的英语进行了一定的改造,创造处简洁、省略的网络语言,以达到快速、简洁的目的。网络语言创造性的将词语的音、形、义三者结合起来,并且通过大量的使用来改变词语原来的约定俗称的意义,使其丰富性远远超过传统的语言模式,从而靠这些简单的符号传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内涵。因此,在外行人眼中所谓的怪字、错字、别字或者完全是病句的情况下,内行人却用的得心应手。

最后,年轻群体,创造性强。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中国的网民中,有31.5%为18岁~24岁的青年,16.6%为18岁以下的青少年,19.3%为25岁~30岁的青年。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网民有66.4%为青年人,而这些人当中又有一半的人(18岁~24岁)为在校大学生。在这些年轻群体中,大部分可能为中学生、大学生、技术科技人员,他们可能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活跃、好奇、接受能力很强,同时又充满了创新意识,在网络交流中自然会更容易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因此,网民主体的特征也决定了网络语言的一些基本特征:革新、叛逆、创新、趋于成熟。网络用语不但代表了高效,更有是能够体现处的求新求变、突破陈规的潮流感、时尚感。

三、网络流行用语的功能性影响

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看,一种社会现象的背后都包含这两个方面。根据该社会现象影响的积极性来看,可以分为正面积极的影响,简称正功能;反面消极的影响,简称负功能。根据影响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即显在的,已经表现出来的和潜在的,未预知的功能。对当前网络流行用语的功能来看,首先是显在的和正面的功能是提高了人们在网络上的沟通效率和表达了自己的意志,负面的功能则是增加了不同年龄人群之间的沟通障碍,如果将网络语言搬到现实生活中,则有可能导致人们之间无法沟通。

首先,大量网络语言的出现丰富了信息交流载体的种类,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与效果。语言使主体之间能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网络用语是一种书写性的语言,它有其自身非常鲜明的特色,因此,我们不能将它归类为简单的书面语类,它是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同时,网络交流主要是通过在键盘上敲打字符来表达信息的,这个特点决定了交际双方要尽快把自己的信息发给对方,并对对方传来的信息尽快作出反应。许多网络用语能通过生动形象的借代来简短表达,因而使得信息长度变短,在有限的时间里向信息接受者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

其次,网络语言的出现,疏远了汉字的规范而不受拘束,它使语言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语言作为社会上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应该有一定的规范。缺乏明确规范的语言,难以充分发挥其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承载文化的功能。作为网络语言,学生是主力军,对于中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善于模仿、接受能力强、区分好坏能力差的阶段,那么网络语言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网络用语表面上属于书面语言,但是它更能体现是一种口语化的存在,本身就缺乏一种严谨的语法,带有相当大的随意性。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杂烩型的语言,可以用等式网络语言=数字+符号+字母+错别字。〔3〕这些观点反映出了网络用语不够规范,这样就给不经常或者是极少使用互联网的人即虚拟社区中的新来者造成信息传输的失真和信息交流的障碍。

第三,透过网络语言,能增强网民对于现实生活的感悟。网络上流传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短句,“时间就像乳沟,挤一挤还是有的。”“铁饭碗的真正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4〕这些语句虽然是用比较调侃性的话语表现出来,但是它能给我们一点启发,让我们不再去做象牙塔里不谙世事的“小学究”,而是开始积极的去适应社会,调整自己。

参考文献:

[1][法]E.迪尔凯姆著.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商务印书馆,1998,3.

[2]黄晓斌,余双双.理论与探索[J].网络用语对信息交流的影响,2007,5.

[3]陈飞鲸.网络语言的特殊性[J].东南传播,2006.

[4]韩梅.网络用语的文化现象透析[J].绥化学院学报,2008,2.

[作者简介]顾源(1985-),女,江苏靖江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社会变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