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帮毕业论文内容页

高校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探索

2021-02-20 01:15:02毕业论文

摘要: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以语言资源建设为核心任务的高精尖创新中心,在“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尊重科学家的劳动”理念指导下,充分发挥语言资源的“人类文明载体”和“数据生产要素”作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出以项目制支撑科研运行、以资源整合机制促进协同发展、以成果产出机制激发创新活力的运行模式。

关键词:高精尖;语言资源;项目制;协同发展;语言数据

为积极响应“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以下简称高精尖计划),依托北京语言大学建立的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应运而生。中心瞄准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北京市“四个中心”定位的战略发展规划,充分调动北京语言大学优势学科和人才资源,联合国内外各种创新力量,重点建设语言资源库、“语言通”智能服务和语言文化博物馆三大科研创新工程。中心立足语言之基、坚持问题导向,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尊重科学家的劳动”理念,不断探索先进管理方式,形成以项目制支撑科研运行、以资源整合机制促进协同发展、以成果产出机制激发创新活力的运行模式。提出“三个尊重”,形成先进管理理念高精尖计划实施的背景之一是“尊重科学规律,复兴科学精神”。“高精尖计划创新的管理和支持方式,让科学家从繁琐的项目申请、预算申报、经费使用等事务中解放出来,避免急功近利,回归科学本质”“研究人员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按科学规律进行科学创新,充分释放‘人’的创造力,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青年科学家。”[1]中心提出了“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尊重科学家的劳动”的“三个尊重”理念,制定了科学的建设目标和任务规划,充分发挥高精尖计划制度优势,创新科研组织方式,全面尊重科学家、尊重科学家的劳动,为科学家团队配备项目专员,让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团队成员彻底从日常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保证充足精力开展科学研究。这种管理举措切实贯彻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精神,为科学家们营造了宽松、自主的科研氛围,弘扬了科学家精神和操守,激发科研人员拥有更大积极性、自由度和更多获得感。

重视“语言资源”,科学制定目标任务

语言是国相交、民相亲的钥匙,语言互通离不开语言资源的智能化建设。语言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语言数据是信息时代的重要生产要素,语言数据建设对北京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基于此,中心第一个建设周期目标聚焦到保有“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语言文化核心资源,面向国家急需和北京市重大需求提供领域语言资源和智能应用服务,为国家和北京市的数字经济和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语言信息数据支撑。中心积极探索学术“无人区”,重点建设语言资源库、“语言通”智能服务和语言文化博物馆三大工程。其中,“语言资源库”是“基础工程”,主要任务是打造“人类语言基因库”,保有“一带一路”倡议关键语种资源,建设开发多领域、多用途语言资源,改变我国缺乏世界语言资源和领域语言资源储备的局面;“语言通”智能服务是“应用工程”,主要任务是立足语言资源,结合智能技术,在重点领域实现“信息通、翻译通、学习通”,助力行业发展,促进语言智慧教育;语言文化博物馆是“整合工程”,主要任务是建设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和实体馆,打造语言资源与智能服务的共享共建平台。三大工程分别发挥“基础、应用、整合”作用,是一个以语言资源建设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将为国家发展数字经济和开展“新基建”,为北京市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为北京语言大学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培养国际化人才,打下重要资源基础。

发挥“计划优势”,创新科研组织方式

1.实施项目制度,支撑科研运行。项目制度是支撑中心科研运行的基础。中心实行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首席专家围绕科研规划组建研究团队,在项目内部具有充分的人、财、物支配权,并对项目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负责。以项目制为基础,引导首席专家聚焦语言资源和语言智能建设,聚焦服务国家、北京市重大战略需求,聚焦解决重大问题、产出重要成果、汇聚科技人才。在项目规划阶段,中心召开学术委员会议,制定顶层设计,推出项目规划,形成三大研究方向(语言资源战略保有、领域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语言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和四个重要科研平台(语言资源建设与应用平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冬奥术语支撑和语言智能服务平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语言服务平台),实施22个重大研发类、学术平台类项目。其中,在语言资源战略保有方向上,中心研制了凝聚中国智慧的世界语言资源采集加工规范,在世界上提出中国方案;建设了世界语言基本信息库,保有全世界7,000余种语言的基础知识;建设了“一带一路”语言文化核心资源库,对语言资源进行广度保有和深度保有。为规范项目的运行和管理,中心努力织好“科研管理一张网”,先后出台《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项目运行管理办法》《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经费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运行初期上线了项目管理系统,用于整合优化项目资源、经费、成果等信息,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效率,让系统多跑路,科研人员少跑路。2.有效整合资源,促进高效发展。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是实现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活动,是促进科技生产力发展与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心秉承“开门搞建设”的理念,整合各类资源,深化合作,促进各类创新力量的协同发展。第一,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高精尖计划是北京市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创新探索,其中一项特区政策就是打造人才特区。“高精尖创新中心应实施灵活有效的人才汇聚机制、全面多样的人才激励办法,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和科研环境,使高精尖创新中心真正成为聚揽人才、培养人才的人才高地”[2]。中心建立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人事管理制度,重点打造了“义利并用、德才并重”的引人机制、“竞争上岗、双聘共享”的选人机制、“简政放权、充分保障”的用人机制、“契约为先、宽容失败”的评人机制、“能者优待、互利共赢”的留人机制和“聚散有据、旋转有序”的换人机制。采取全球招聘、专家推荐、中心邀请相结合的人才选拔模式,既发挥了专家们各自研究领域特长,更重要的是在合作研究中实现了资源的整合突破,打破编制对科研创新工作的束缚,使人才充分流动起来,避免中心建设的僵化封闭。第二,经费资源的高效使用。“高精尖计划经费使用打破原有专项经费框架,初步建立了一套符合科技创新规律,且合理规范、监管有力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机制。”[3]“应进一步调整优化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基于‘重大任务导向、成果绩效导向’的经费使用原则,应在管理办法中明确并适当提高绩效奖励的支出比例,以更好地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减少对经费使用中间节点的进度要求,实行较长周期(2年~3年)的绩效评估制度,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4]中心建立了尊重科研规律的财务制度,科研经费向重大研发项目予以倾斜,经费管理充分贯彻项目制原则,项目经费额度与项目任务相匹配,项目经费由项目负责人统筹负责。项目立项后,经费全额保障,单独设立财务账号管理。项目实施期间,项目年度剩余资金可结转到下一年度继续使用,既能够让专家安心开展科学研究,又能够充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3.组建领导小组,全力保障运行。高精尖计划实施中,明确依托高校的责任主体地位,高校须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高精尖计划实施领导小组”。中心先后成立了“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理事会”“学术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并实行领导小组下的主任负责制,全面加强中心运行和管理保障。其中,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统筹协调中心的建设与运行,为中心提供财务、人才资源以及制度政策等保障,组长由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担任。理事会由协同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科技创新管理专家组成,在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中心建设运行过程中进行宏观决策,审定中心重要规章制度。学术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由领域内具有重要影响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产业界科技专家组成,是中心内部的学术指导和评价机构,负责为中心的顶层设计方案、学术发展方向和科研业务规划提供指导。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中心的基本建设和日常运行,成员由领导小组和北京语言大学资产、财务、审计等部门负责人构成。此外,中心还组建了管理团队,负责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为研究团队开展科研活动提供全面服务保障。4.共建合作机制,实现协同发展。中心由北京语言大学牵头,协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国际汉语研修学院、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同建设。中心与协同单位联合论证并落地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学科建设共同体。其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承担“‘一带一路’语言资源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研究”重大项目,项目成果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及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国际汉语研修学院实施“中华汉字文化体验园”项目,力争建成一个以宣传推广中国文化为核心,以汉字汉语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汉字汉语学习模式为特色的寓教于乐的综合性体验式学习平台;中心与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参与雄安数字图书馆建设规划,组成机器翻译组,负责设计以中文为轴心语言的多语机器科技文献翻译方案,在“中文—外文”双向自动翻译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以中文为枢轴语言的“外文—中文—外文”的双向自动翻译服务,建立多语言自动翻译平台。

加强成果转化,解决重大社会需求

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产出是激发科研创新活力的核心要义。中心坚持“顶天立地”建设理念,既不断探索科学研究前沿问题,在科研创新上追求新的突破,又面向社会实际,力求解决人类生活中的重大语言问题。1.推进语言资源体系化建设。中心引领性地提出语言资源具有“生产要素”性质。“语言数据是信息时代的生产要素,如同农民之于土地,工人之于机器,计算机通过对语言数据的加工学习可以获得知识与智能,从而去创造人类的新生活”[5]。新时代的基建是“新基建”,新时代的经济主要是“数字经济”;没有语言智能的基建不能成为“新基建”,没有语言产业也发展不出繁荣的数字经济。中心不断深入开展语言资源的前沿理论和规划研究,阐发了语言资源三大功用,即保有人类既有文明、促进人工智能发展、助力语言智慧学习,并据此建立了语言资源开发体系。2.创造中国奥运信息化新篇章。“高校应联合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高精尖技术研究,其中特别是开展针对首都的特色研究,才能将科技成果具体化、落地化”。[6]2017年,中心在教育部、国家语委指导下,围绕《北京冬奥会语言服务行动计划》,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汇聚国内外专家队伍,建设冬奥术语支撑和语言智能服务平台。该平台精准定位国家、北京市重大需求,以语言智能服务北京冬奥会。“冬奥术语平台”“小奥智能问答系统”等阶段性成果已正式交付北京冬奥组委使用,书写中国奥运信息化新篇章。这些成果将被纳入我国奥运资产,助力我国冰雪体育产业发展。3.研发“战疫语言通”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中心在教育部、国家语委指导下,联合有关单位先后研发《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疫情防控外语通》《疫情防控“简明汉语”》等系列语言服务产品,为抗击疫情医护人员及相关群体提供多维度语言服务。其中,《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覆盖湖北省疫情最重的九个地市方言,选取医患交流中常用的156个词语和76个短句,以微信版、网络版、迷你视频版、融媒体口袋书、抖音版、即时翻译软件、在线方言服务等不同形式的产品为医护人员及相关群体提供语言服务。《疫情防控外语通》用于解决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华和来华的留学生和外籍人士信息获取不畅、沟通受阻等问题,内容包括日常注意事项、入境注意事项、诊疗用语、个人防护措施等,涵盖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乌尔都语等41个语种与中文对照版本。《疫情防控外语通》自上线以来,得到教育部、国家语委、外交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驻外使领馆的支持与关注,产生良好社会反响。科技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国家、北京市日益重视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背景下,深入研究高精尖中心的运行模式将为其他类似科研机构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样板参考,更对于全面激发高校创新活力,推进高校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双一流”建设,实现“共享、共建、共赢”的发展理念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3]翟昊,高飞.探索高校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模式—北京市启动高精尖建设计划[J].北京教育(高教),2015(12):9.

[2]钟潇,吴华强,邓宁,等.高精尖创新中心之未来芯片技术的创新机制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7(9):90.

[4]张大玉.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的成效与问题[N].北京日报,2016-07-14(8).

[5]李宇明.语言数据是信息时代的生产要素[N].光明日报,2020-07-04(12).

[6]李书钦,史运涛,闫岩,等.北京高校参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现状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9,19(7):122.

作者:田列朋 姚凯东 单位:1.北京语言大学 2.中国政法大学

猜你喜欢